E tivities: The Key to Active Online Learning

      雖然我是在實體的電腦教室上課,搭配網路平台來支持學習,不過,看到這本『E tivities: The Key to Active Online Learning 』裡的五階段架構,很有參考價值喔!
      作者Gilly Salmon(2002)創立這個名詞『e-tivities』,提出一個五階段模型,提供做為鷹架與結構,讓線上學習活動能有步調地進。我還找到作者網站 ,有彩色圖耶!

attachments/201001/1550373704.gif

 
      書本裡的圖說補充:每個階段需要參與者精通相應的科技能力(呈現於每個步驟左下方),每個階段需要引導者的不同技能(呈現於每個步驟右上方),而右側有條『互動量棒(interactivity bar)』,用以參考再每階段可預期的互動密度。

另外,這篇『華語文教學線上活動(e-tivities)之設計與研究 』,對於華語文教學線上活動(e-tivities)的設計與實施、評估都非常詳盡喔!這是作者整理的五階段表格:

attachments/201001/1715820301.jpg





      接著,我再從書中整理一些重點來分享:

      希望線上學習能成功與快樂,參與者必須能在結構化的發展過程中得到支持。一個結構化的學習鷹架,可以讓參與者在每個線上學習階段,獲得重要的支持與發展。同時,線上指導者也能依此知曉可以在每個階段做哪些事以幫助學員們成功。
      第一階段是個人連接與誘發參與線上學習,是首要的先備條件。

      第二階段涵納個別參與者建立線上認同,並能找到可以在線上互動的夥伴。

      在第三階段,參與者投入交換有用的資訊,可以進行合作式課程,每個人能支持其他參與者的目標。

      第四階段,發展與課程相關的討論,而互動也變得更有合作性。

      第五階段,參與者從系統中找尋更多幫助,以達成個人目標,並能對學習過程加以省思。

      同時,第一階段,只與一到兩個人互動,第二階段之後,互動的人數、頻率都漸漸增加,雖然到了第五階段,許多學習者都會回復到個人的學習追求上。

      若能由e-moderator(課程主持人)提供科技支持與好的人際干預,以及透過合適的e-tivities來推展行動與互動,就能讓所有的參與者都能透過非同步網路機會的階段性應用獲得進步。同時,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3~5階段是較有建設性與建構性的階段。然而仍需先經過1~2階段,參與者往後的表現將更好。

      每個參與者在每個階段進展所需的時間都不相同。

      利用此模型來設計與發展e活動的好處是:你將知道個人在系統中每個階段要做的事,可以事先避免失誤。而結果,將是主動的線上學習、參與者之間有好的貢獻與互動,並且增加學習滿意度。


      再回到我的現場:
      雖說孩子們坐在一起、表現於同一個平台,但也不見得小組、全班都有進展到合作交流的機會。同時,每次開啟新的主題活動時,也都需要時間『磨合』~主題的學習目標、孩子們的專注投入,以及科技、網路資源的混搭支持....。
      e-tivities提醒了我用更務實、階段進展式的角度來看,也藉以架構更合適的混成式eLearning應用流程與經營。尤其書名裡的『主動』讓我覺得挑戰更大~若你讓一個孩子坐在電腦前可以『自由活動』,你認為他們會『主動』想做啥?呵呵,加油加油!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