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學習共同體『備課、觀課與議課』的數位槓桿力

      年假前最後一天,與王校長討論到如何利用科技支持學習共同體的方方面面(加上與張校長常常聊此);那麼,在準備上班的前一天,先好好地把這幾天的想法做個呈現整理,手邊翻看『學校見聞錄』書中提到日本311大地震後,東北地區學校的振興之道。在206南台大震後思考每個人的「學習權」,更為審慎與深刻。

attachments/201602/7569328802.jpg attachments/201602/4847569973.jpg attachments/201602/3935305662.jpg

      我從『備課』→『觀課』→『議課』的角度再切入。

『備課』:現在國內共同備課的風潮漸起,而且兼顧實體與數位共備,網路社群也蓬勃發展。從校本、縣市領域輔導團到群國跨域的專案與社群,我仍對如何善用數位(Digital+Many)支持,延續共備當下到每一個教學當下的支持機會,保持不斷創想的興致。

      對老師來說,能夠適當地整合教學設計、學習設計,在教學當下再能適時操弄,前提是不會影響老師原來的教學流程,就能善馭而科技的輔助機會,這一塊,可以結合社群與數位學習平台,將共備的知識集成一起,並延伸討論,同時也廣邀未能參與盛會的夥伴共同經營。而利用同步的社群、提示或視訊工具,可以在後續的教學時給予彼此支持,並能促進跨班、校的師生交流機會。

attachments/201602/2389312103.jpg attachments/201602/4429185173.jpg


『觀課』的學習全貌紀錄:學習共同體強調觀察孩子的學習歷程,尤其如何引導每個孩子將內心的理解與思索轉化為外顯的表達和對話。所以,我看科技如何助力於觀課和議課的操作,也依此理想目標來出手。

     之前在「學習共同體三角習題 2」提過教學現場攝錄影的考量:觀課的主要目地是要掌握孩子的表現:對話、個人作業轉變等。那麼,錄影拍攝的部份,不有也該對準這樣的角度嗎?科技愈加方便了,無論是耳帶式小型錄影機(甚至Google眼鏡),無線隱藏式麥克風,加上遙控式攝影等等,可以更聚焦地看待學生在學習共同題課程中的表現,進而提供議課討論與分析,效果應該更好。

      畢竟,現有的觀課現場,難免會有外來者對於教學原來場域裡的學生和老師造成影響的干擾,這些影響終有其正、負面的不同(甚至未知)效果,但實際上就已經造成『非自然』的教學實況。善加利用攝影機或者是在外部觀看的Micro Teaching概念,打造非干擾式的旁觀,該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兩年來科技進步又多了~
      將攝影機利用遠端遙控或者是直接操弄的方式,近距離或者個別的去找到某個特定學習者、學習狀況加以錄影錄音,而且視角也可以操弄。
      穿戴在使用學習者個人和小組,進行第一視角、第一人稱角度的操作跟觀察。由學生主動操弄與表達,相信多了更『主觀』陳述的議涵與想法外顯的意義。

      就連近日玩輝聲老師分享的『Theta s』相機,可以應用在實境導覽、環景攝影,我也多了一種『學習共同體風景全貌』實況的再現感,很是期待其後續應用!

      此外,還有xAPI技術,將行動載具操作、非學習平台的學習行為記錄下來,可以連結傳統和數位活動,建立學習全貌。甚至,再巧妙地結合語音辨識技術,同步呈現討論對話的文字內容,真可謂學共好!


『觀課』、『議課』並進:除了教室裡的師生,其餘參與者的觀、想、議,都能力求同步,讓個人投入與群體合作集智聚力。在「學習共同 體三角習題 2」提過:公開觀課的模式雖已提出,但教學時間不易調控(觀課教師的空堂時間)、班級經營的樣貌也可能因外人旁觀而無法呈現原貌,加上延續剛才對攝錄影細節的討論,我再想到:觀課功力與議課討論的進行,也可以是專業發展的課題,藉著這種後設經驗的分享與觀摩,相信對於學習共同體的推動與績效提昇更有幫助。

      今天再增添一些多元化想法~
      從共備就開始規劃觀課、議課的系統思維。也就是說,可能讓參與夥伴們從備課期就一齊討論嗎?這樣就多了老師的集體大腦、協力分工機會來共觀、齊議教室裡的每個風景。如果在教學當下就開展同步觀課,可以利用視訊或者同步線上文字討論的方式,讓『觀課想法』一起保留在教學時光的軸線裡,或者事後利用影片錄製的時間點,做精準的同軸多軌(同時間軸,多想法軌)對位和討論。
     事後觀課或議課,利用1Know平台將課程實況影片提供教師事先觀課作筆記,可以在影片播放時,寫下各自的議課提問與心得跟觀察,或者針對某個特定時段,利用投票或筆記統計方式找出大家認為最關鍵或者是教學領導者覺得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地方,由主持人針對大家線上非同步議課的討論加以整合,還可以立即調出討論重點的實況畫面,相信這樣可以提昇觀課功力,並且集結知識智慧,讓議課品質與內化效能更高。

科技應用與學共專業社群對話:之前寫過三種身份來看學習共同體,現在又多了『教研科輔導員』身份,可以促成科技應用與學共專業社群對話,參與提案與測試的學共觀議活動,我仍然期待:建立『學習共同體』的系統圖像、專業發展培訓規劃的課程地圖,甚至有各校從校本經營的角度推動學習共同體的彈性式SOP與相關檢核表。

      我也想說:『觀課』、『議課』,不都是新一個『備課』的啟動嗎?每個老師、學生都值得擁有持續精進的「學習權」與「教學時光」~可以針對學習共同體的各元素,建置特定、經典案例資料庫,加上案例引發在觀課和議課時的效益,提供老師參考據以實踐學習共同體,我想這是值得努力的目標。

標籤: 學習共同體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