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學習教學矩陣圖發想

      行動學習,可以廣義涵蓋於資通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範疇,之前我整理FRAME框架ASSURE教學設計模式 ,應足以做行動學習規劃的參照鷹架。以下是今天在公車上畫的圖像~野人獻曝地期能提供老師app整理與呈現方式。

attachments/201511/3372053308.jpg
     

      藉由雙向矩陣來發想:由左而右看的是學習事件、教學行為,到教學模式,學習任務、校本課程或能力指標描繪,主要是教師、學生在教學過程裡的外顯表現,像翻轉、評量、合作學習等都可以在這裡列出。這樣有個好處先檢視:到底教與學的目標與形式為何?當有了多少、多好的科技設備,又如何可以更快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呢?換言之,要教學得好,並非一定依賴科技;但有了善用科技的機會時,更快更好達成教學目標的機率可以高些、永續些。

      接著,再由上而下,持續列出(也配合將來利用資料庫建置時的新資料添加考量),就是支持教學行動的所有『外掛』~包括實虛混搭的硬體、環境,app各例,配合利用學習素養、領域、主題或時事活動,或者之前以多元智慧Bloom層次 來分類的App呈現方式。

      將來的矩陣交會方格,希望可以看到教學推薦、省思或案例影片,同時有相關活動的發起邀請、報名參與資訊。這樣想著:可以把這樣的方格表豎立起來,以時間軸貫穿過去~看是老師一節課裡的app應用混搭、週備課或校本課程實施,每個時間點都留下對應的學習歷程紀錄與相關省思、社群討論。

      我看科技對教學助益很單純:用來解決問題、提昇滿足,進而創造價值。所以,別讓老師們使用科技時還得面臨許多問題、降低誘因甚至澆熄工作熱情!

      筆記本右頁,再想著家長老師學生到學校教育局與教育部的週捷輪,臨致靈務實策略與願景規劃。從老師一台行動載具,結合教室電腦與單槍開始,到學生個人或小組的多螢運作機會,怎麼符應每個孩子的學習進程(一生一瞬)與個別差異、偏好(一生一世),我想,目前仍要依賴科技介入(Digital)與教師社群互助(Many)數位支持才得以達成這樣的理想吧!
      給老師們建議:看看自己先玩什麼組合,最有CP的槓桿效益,然後再來玩點新嘗試,最後真的能提昇教學滿足與創造價值喔!當然,還有賴於您積極投入自己的專業成長、參與教師社群。
      對於學校、教育局與教育部的專案、政策,雖有績效評核的時間、經費考驗,但終要發揮『以學生為中心』的行動學習派典時,別忘了真正該『以人為中心』才是關鍵~讓老師有心願意投入,讓行政得有施展抱負、支持教學的動力,這樣由上而下、由下至上的良性互動,才更有那種『無縫接軌』的學習新世界喔!

      我還想到:若以這樣的大表方式作為檢核一個學校實施行動學習方案的規劃、實踐與檢核,應該也可以做個定位式的統整分析。

      我更自期:最快半年、最多兩年半搞定。然後我要回去當導師、認真的博士生,來好好陪孩子們享受這一切啊!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