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麵包屑裡的未來完成式

      原本想介紹一本書,結果變成搭一群書齊看。喜歡作者在『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社會物理學──剖析意念傳播方式的新科學』裡的第一句話:我活在未來。 
     
      因為他是Alex Pentland~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也是世界經濟論壇「大數據與個人資料倡議」共同發起人,被《富比世》雜誌譽為「全球7大權威資料科學家之一」,《新聞週刊》列為「可能改變本世紀100位美國人之一」。他還有另一項稱號「可穿戴式裝置之父」,15年前的「賽博格」(cyborg)群體實驗,其中幾項構想現在由其畢業生落實為Google眼鏡和Google+。我也喜歡『社會物理學』的比喻~自然物理學裡的物質、能量,在這裡對照成為人類行為與意識流(Idea Flow),書中分享許多實驗與專案設計、成品與結果,不僅看到大數據案例的成功,更深入探討:那麼,知曉這些後的人們再將如何行動與思考呢?當然啦,「數位麵包屑」一詞更具創意:它指的是像通話紀錄、信用卡交易、GPS定位紀錄等的流程,被列為「即將改變世界的10項技術之一」。他們已經發現,藉由分析這些數位麵包屑中的形態,可以判斷某人是否可能將罹患糖尿病、會不會償還貸款,而以前看似隨機「不可抗力」的許多事物,如股市崩盤、政治革命、經濟泡沫等,都可以獲得解釋。

      這讓我回看『502一天的big data!』、『大數據(Big Data)對教育競爭力的影響面向』,寒假除了趴趴走備課外,也來好好設計602的「數位麵包屑」處理模型。
      接著,是把吃麥當勞早餐中1000元發票的錢預支,先到若水堂買書長智慧,與上述書、帶班教學多有關連:
      這是另一位重量級作者Albert-Laszlo Barabasi(有些字母標不上符號)~全球複雜網絡研究權威,無尺度網絡的創立者,剖析人類社會的歷史不會重演,但自有其規律與韻律之預測機會。
 
      成功的產品都有規律可循,它們的誕生並不源於顛覆式的發明創造,而是源於「微創新」!

      蘋果與谷歌十年博弈,關於這場移動平台戰爭的報道早已鋪天蓋地,而這是第一次,我們能聽到幕后工程師的真實聲音。

      很有意思的書~很少研究的心理議題:我們在惱人方面都是有些能力的——既能惹惱別人,也能被別人惹惱。
      這些練習法則包括:將練習變成一種習慣、優勢練習、糾正錯誤而不是批評錯誤、准確無誤地模仿、專注細節、行動為先、抓住重點、高效溝通、統籌兼顧等等。

      呵呵,看一群書名都可以串出不同意思與想法吧,我真的很愛看書呢!搭捷運回家時再巧入紅辣椒創意車廂,哈,一個辣椒一個坑,搭捷運都有新發現呢!雖然我很不能吃辣,但看書就可以很熱血了!
 

attachments/201501/6070708025.jpg attachments/201501/0616559843.jpg attachments/201501/4445531564.jpg

attachments/201501/2349320222.jpg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