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Analysis 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法,針對研究對象進行小心、仔細、系統化地檢視及解釋,期能得出型式、主題,傾向(偏見)及意義。所分析的媒體即為人們使用的多元溝通方式與紀錄,包括手稿、相片、影片、錄音資料等。可以應用於各種學科,例如:社會學、犯罪學、心理學、教育、新聞、藝術與政治學等。不管如何應用,內容分析都是一種『編碼操作與資料解釋的過程』。
      質性資料分析主要有三種分析取向:
1.解釋方法:這個取向視人類行為是一個表達多層意義的符號之集合。
2.社會人類學方法:從田野現場進行調查、蒐集資料,對個案進行分析。
3.協作式社會研究方法:研究者與參與者共同進行某些事物的改變和行動,對於資料的建立、蒐集也一起合作。

      上述方法也依循下列資料分析的處理程序:
*蒐集資料製作文本(如:田野筆記、逐字稿)。
*分析地發展或歸納來確認資料與編碼(code)。
*將編碼轉換為類別標籤或主題。
*根據類別,確認相似的段落、形式、關係、相同或相異處。
*檢查排列好的資料,獨立出有意義的形式和過程。
*根據先前研究和理論來確認模式。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內容分析』不只重技巧更重研究者的涉入經營(文本內涵的編碼、歸類到意義提煉)、同時也是持續於各種資料與形式間交互辯證的過程。
      有時,也得從確認內容單元、層級隸屬,還要顧及語彙詞句歸類、編碼設立等考量。不只研究者自身需要具備充分的研究素養與視野,若有合適的科技工具協物,相信更能事半功倍。
      本章提到電腦應用時也介紹ATLAS.ti,就具有很好的協助機會:配合研究進展,一方面讓研究者可以整理各類數位媒體資訊,也提供開放編碼、再編碼、管理註記與網絡圖像繪製的功能。
      內容分析法的優點有許多就是『無干擾研究』的特性:有各種公開與私人的多種媒體與文件可供分析,對研究者投入時間與心力來看,效率與效益是相對經濟許多的。
不      過,也必須注意資料來源(尤其撰寫者)的主觀性、訊息的完備度,加上要避免研究者的偏見解讀與解釋,或者只以自身偏好來取捨資料和詮釋內容,這樣都有失偏頗。若能掌握整體研究過程的科學性,以及三角檢證的嚴謹,當可避免這樣的缺失。

標籤: 質的研究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