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on Research 行動研究

      在教育研究的場域裡,尤其是教室實務與教師專業成長領域,『行動研究法』是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這是一個『發現與界定問題後,提出行動方案、實踐、檢視效果並加以省思』的循環歷程,與教學現場的所有活動都能貼合其進展樣貌:可以解決教學問題,也能提昇績效品質。
      行動研究也可以稱為參與式行動研究~由當事人身處現場感知到情況的變化開始,繼而界定問題、尋找可能的解釋與可供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繼而採取行動、持續改進與調整下一步行動,終而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問題,也藉由反思獲得實務經驗,可供後續或他人參考應用。

      文中提出Johnson的10個聚焦於行動研究方法的考量,很適合在進行研究設計時一併參照:
1.系統化地檢視,方能看通問題與情境關聯,資料蒐集與解釋也較為全面。
2.並非從答案開始,或許先備知識無法解釋當前問題,可以無偏見地觀察探索。
3.無須特別著重方法與效益,能真正解決實務問題才是適切的。
4.在開始前充分做好規劃與準備。
5.時間長度各不相同。
6.觀察時間不必長,但要有一定常態與規律。
7.從簡單到複雜,隨著研究者經驗與問題的複雜性逐步深入。
8.有時也可以形塑理論。
9.不見得是量的研究~,主要目的在解決問題,而非控制式的實驗。
10.量化式行動研究的結果有其限制。

      接著來看行動研究的三大基本階段:觀察、思考、行動(Looking、Thinking、Action),可藉以展開行動研究,在『界定問題、蒐集問題的答案資訊、分析與解釋資訊、與研究參與者分享結果』四個過程之間螺旋式開展。

      作者也特別強調相片的研究應用:Photovoice這個字傳達得很貼切~在相片中隱藏著訴說的聲音,可以促使賦能與省思,透過討論來鼓勵對話與知識傳遞,並且獲得一些原本並未在控制與研究範圍內的人事相關訊息。

      無論在個人的教學現場,或是參與資訊融入教學專案時,我總是自我期勉並與他人分享:是因為有經費支持的專案所以要行動研究、抑或是原本的行動有意義,所以更值得藉由研究來獲得更多元豐富的省思回饋?我比較持平地看:既然在運作歷程裡,原本就有許多機會留下訊息資料,就依自己流暢可行的運作機制,好好留下值得回憶與持續探究的紀錄吧!
標籤: 質的研究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