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三度日本自由觀展

      歷經近3年都未出國,在學期末,在退休將滿三年之際,巧合地在兩個月裡去三趟東京。雖說有點誇張,但如果以一年平均一次日本自由行的規劃,這次只是「集中、報復」地處理旅費,應屬合理才是。

      在四月底看著行事曆,發現只有5/8週一在台藝大上課後,當週全無預排行程,說什麼也要出去玩就訂了機票,後來才發現有「EDIX教育綜合展」,真覺得物超所值。

attachments/202307/4796569565.jpg attachments/202307/2331167099.jpg attachments/202307/2471379769.jpg

5/09~5/13「EDIX教育綜合展

 attachments/202307/2010591760.jpg

      由於第一次出發,只能算巧遇EDIX教育綜合展,看到許多教育科技產業的軟硬體與服務。對於日本GIGA展有了初步印象,在紀伊國書屋的幾櫃ICT應用於教學專書區,讓我大開眼界。
在東京Big Sight展覽現場,又看到兩個展的DM,看看時間,「竟然」也正巧都全週有空....,本來都和輝聲約好去昆山玩....,結果,還是都再去東京,哈哈!

5/30~6/3「新教育展
      雖然展區小,講座場次多,展覽攤位少,但相對可以看到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作法,還有業者的整合型服務展現,還有許多數位教科書產品。我還刻意找一本書「学びを変えるラーニングアナリティクス」,學習藉學習分析引導學習的改變。

attachments/202307/3916023832.jpg

6/26~6/30「XR與元宇宙展
      這次的時間是台藝大課程結束,「慶祝」自己也結業,刻意地選在週一出發,而週五回台,中小學結業式,七月開始,我有想....暑假乖乖在台灣。

attachments/202307/5165821777.jpg attachments/202307/4139586180.jpg

      這回多了經歷「一地十多展」的酷炫:本來只是看XR與元宇宙展,沒想到來了才發現:還有運動週、地方創生、IP內容...等多展,我去了兩天,交互觀覽,反倒讓我有了「藉日本觀展,謀劃國家層級教育元宇宙願景與策略規劃」的創想研玩機會呢!這次也刻意買一本剛出版的書,「図解でわかる 14歳から学ぶこれからの観光」,參考未來旅遊學習如何從14歲開始。

attachments/202307/6402985162.jpg attachments/202307/8929632925.jpg

      三度往返台、日期間,我陸續鎖定幾個主題:日本生生有平板的GIGA計畫執行狀況、日本孩子暑假的夏日自由研究,以及教育元宇宙。

      今天開寫,認真把三趟15天裡的相片、筆記、書本跟展覽DM,藉著書寫與回憶再交織,好好準備15天再分享。

標籤: AI VR AR XR 專案 GIGA

三趟東京扛書整理

      無三不成禮,三趟東京行,幾乎是接近個人行李上限地扛書回來...每次結帳後到紀伊國書屋退稅,感覺都認識了呢,哈哈!

attachments/202307/8149717795.jpg attachments/202307/5727343736.jpg

      買到後來,也慢慢確認自己喜歡的「趣味」呢!

      錄影操作:我把書的封面加以拍照,更改相片檔名,拉進Notion建立資料庫頁分享(連結),暑假繼續研究。

 attachments/202307/2395758145.jpg

標籤: google AI iPad

Notion資料庫應用:剪貼、AI摘要與Gallery呈現

      截圖介紹Notion 資料剪貼、資料庫AI摘要欄位與相片Gallery呈現:
01安裝chrome外掛Notion剪貼簿
02建立新的工作區

attachments/202307/4458231615.jpg attachments/202307/6751547385.jpg

03開一個整頁資料庫的新頁面
04新資料庫

attachments/202307/7422207388.jpg attachments/202307/1337150321.jpg

05搜尋新聞、文章、影片
06新增AI摘要欄位
07AI摘要生成

attachments/202307/8192228774.jpg attachments/202307/2828461281.jpg attachments/202307/6636943343.jpg

08分享資料庫連結
09將圖檔拉入資料庫

attachments/202307/4354577444.jpg attachments/202307/9632579607.jpg


10建立Gallery View
11Gallery 展現

attachments/202307/8641335669.jpg attachments/202307/0135583237.jpg

標籤: notion AI

      因應科技帶來變革,我們多方探討:在教學現場與活動中,師生應具備甚麼樣的相關素養、統合思維,看待自己與他人,科技與社會,當然,還有.....,創造未來。
      目前「112-113年5G新科技學習示範學校計畫-第2次徵件」、「中小學校人工智慧教育計畫」都在徵件中,雖然對於「學年結束前」徵件結束這事兒,感覺OOXX,不過,以專案的期許來看,當然希望大家共襄盛舉。
      先說OOXX….,若能善用暑假說明、培訓、開放參訪交流後形成社群,像世界咖啡館那樣腦力激盪,發展縣市、校本、領域和議題、教師個人的最適可行創新方案,應該很棒!此外,以兩案子而言,都有前輩了,相信更值得期待。我也期待「年度經費」與「學年開始」的時間軸差距,可以善加處理。

attachments/202307/5529826063.jpg attachments/202307/1220153985.jpg


      至於想不想申請,或是如何看待教育創新專案,在「生生用平板」的台灣K12教育新常態下,是否有新的涵意與價值?我推薦大家參考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未來學校: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教育新模式」,所提「教育 4.0」: A Global Framework for Shifting Learning Content and Experiences Towards the Needs of the Future,思考,期待孩子們具備能力與學習:

1. 全球公民技能:培養對於更廣闊世界、可持續性和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意識的內容。
2. 創新和創造力技能:培養創新所需技能的內容,包括解決複雜問題、分析思維、創造力和系統項目分析。
3. 技術技能:基於發展數字技能的內容,包括編程、數字責任和技術的使用。
4. 人際交往能力:關注人際情商的內容,包括同理心、合作、談判、領導力和社會意識。
5. 個性化和自定進度的學習:從標準化學習系統轉變為基於每個學習者不同個性化需求的系統,以及足夠靈活,使每個學習者都能按照自己的步調進步。
6. 無障礙和包容性學習:從一個僅限於那些可以進入學校學習的系統,轉變為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的系統學習,因此具有包容性。
7. 基於問題和協作學習:從基於過程的內容傳遞,轉變為基於項目和問題的內容學習,需要同儕協作等密切反映工作的未來。
8. 終身學習和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從一個人的一生中學習和技能會下降的系統,轉變為每個人都不斷提高的系統現有技能,並根據個人需求獲得新技能。

attachments/202307/1515881448.jpg attachments/202307/0912400645.jpg



      疫情前,我們看待(沒想到)線上混成上課,就是未來;暑假後,新興科技(AI、XR)實虛整合教學樣態,是新常態的再未來。

      這是我想玩暑假研學、盈餘交易的本心初衷

標籤: AI VR AR XR 專案

見兩百大資源繼續挖挖挖

     我在日本書「EdTechが変える教育の未来」附錄裡超連結看到「https://toptools4learning.com/」網站的年度百大學習工具票選感到興趣,看到2022年交織圖的展現方式覺得很有啟發。

attachments/202306/1313150796.jpg attachments/202306/8265367149.jpg

attachments/202306/6496271841.jpg attachments/202306/0542967936.jpg

      正巧也逛到Google「100 things we announced at I/O 2023」文章,條列的100項中,有硬體、服務、AI、安全....,可惜未特別談到教育。


      這讓我想著:是否也有100個K12 APP應用呢?就這麼挖呀挖呀挖地,找到「https://www.similarweb.com/ 」網站,可以看到不同作業系統、國家的APP排名清單,值得參考。

attachments/202306/6292729544.jpg attachments/202306/4184811995.jpg


      另外還看到「https://www.techlearning.com/」網站,有暑假學習資源和VR資源推薦:

Best Summer Learning Apps & Sites」、「7 New Metaverse & VR Education Tools to Watch

attachments/202306/0015211005.jpg attachments/202306/7776049903.jpg

      也對兩篇文章的觀點感到好奇:

Forget AI. Sharing Human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Could be Gamechanger

Forget SAMR. This Educator’s Model is All About Creating Rather Than Consuming」,推薦給大家。

attachments/202306/3542923123.jpg attachments/202306/7239750961.jpg

標籤: google AI SAMR

從UNESCO數位圖書館再出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數位圖書館 裡,可以找到許多世界規模的教育議題文件。

attachments/202306/5034586480.jpg

      例如,ChatGPT與人工智慧的高教指引 ,以及SDGs永續發展指標的學習目標 ,提供我們規劃課程時可善加運用。

attachments/202306/3229423048.jpg attachments/202306/7273356192.jpg


      另外,我也關注UNESCO 2023教育科技監測概念書24/25教育領導概念書 ,可以參考來探討台灣TW6C數位學習精進大國的願景與策略規劃。另外可參考:

AI and education: guidance for policy-makers
A think-piece on leadership and education

attachments/202306/8981194195.jpg attachments/202306/3788268779.jpg

attachments/202306/4753321310.jpg

attachments/202306/4003123533.jpg attachments/202306/8837658385.jpg


      我也認真玩真的選戰~DPP、KMT、TPP都能認真玩想。

attachments/202306/5836416889.jpg attachments/202306/8606876978.jpg attachments/202306/3577332161.jpg

   

   

 

      藉OECD一組報告跨越20年看學校的現在與未來

      運用物聯網的智慧教育規劃初探

標籤: AI 數位治理

「三元交互決定論」與「福格行為模型(FBM)」

      對於「三元交互決定論」與「福格行為模型(FBM)」,有了新發想。手稿圖試著傳達這樣的想法:在人己人際與AI之間的Prompt交織。

attachments/202304/6271164211.jpg

      班杜拉(A. Bandura)的「三元交互決定論」,強調個人主體(P)、內外環境狀態(E),以及內隱或外顯行為(B)之間,都存在著彼此相互影響、也共同持續演進的狀態。無論是看自己或觀察他人、社會現象,是在一個什麼狀態條件下,這個人的思考、言行表現,都能夠用這個框架來分析。此外還有自我效能、自我導向學習、社會學習等可實踐的理論框架。

      今天看「設計你的小習慣 」,由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行為設計實驗室創辦人 BJ.福格(BJ Fogg)提出的FBM ,描述了行為發生所需的三個條件:(1) 動機、 (2) 能力、(3) 提示。
動機會受到快樂/痛苦、希望/恐懼和社會接受/拒絕等因素的影響。能力會受到時間、金錢、體力、大腦週期、社會偏差和非常規行為的影響。提示也稱為觸發器。

參考文章: 簡單的小習慣,能引發巨大改變?這套行為模型,激勵自己靠近成功

attachments/202304/2165848355.jpg attachments/202304/0516457966.jpg

      對於上述兩個模型中的P,第一個是個人主體(P),也是FBM中的動機與能力集成所在,而藉提示(P)的引動而表現行為。然而,讓我在此連結上,有了新發想!
看到FBM模型的行為,描述個人自己原已擁有的能力,因為一個提示之後,驅動動機進而表現行動。在動機、能力跟提示交互影響下,還因為行動產生的後效,又成為新的提示,再跟著動機(有所改變)、能力(經歷提升)再匹配,持續開展。
      我的發現是「Prompt」?不正是最近大家熱衷玩ChatGPT時的Prompt嗎?沒錯!依照我們輸入的Prompt,ChatGPT就能表現得近乎無所不能。輸入「魔咒」,你可以讓ChatGPT具備百變的萬能表現。
不過,若把ChatGPT是為一個行動主體,它受到外部人類提供提示,繼而表現行為,但是,它有什麼動機與能力呢?
      我的解讀如下:它還沒有「主動(自動)」動機,而只是以科技的大數據來回應人類指令的呼喚。而它預先處理訓練過的能力,豐厚基礎的知識庫,等於提供了全人類的智庫來等待著你的提示,回應支持你的表現。
      那麼,進一步看使用ChatGPT的主體如你、我。
      一開始,我們摸索著怎麼問,試著出手,而看到答案後感覺「有意思或者驚豔」,就會發想進一步設計提示。此時,你的主體行為(提出Prompt),也因著ChatGPT引發動機、既有能力也獲得「ChatGPT回應」的再次Prompt,開啟快速迭代的循環。
      怎樣把自己本來(能力)到提出新的見解(與ChatGPT協作),進一步發揮影響力、開創價值,則是我們持續以自己的動機、能力與提示之混成,持續開展的行動。

attachments/202304/8795884073.jpg

標籤: AI ChatGPT
      接受新北市教育局「創新實驗采風集」採訪,本來約在週一下午,結果那天吐到厭世而延到週二以線上進行。近一個小時的天馬行空聊,感謝柱勝迅疾專業的精準整理,這可比逐字稿、AI摘錄來得更傳神呢!
      專訪 新北市智慧學習輔導⼩組諮詢委員   張原禎 老師

      當談起數位教育的可能,張原禎老師熱情地談起這 20 年來參與新北市數位教育的點點滴滴。從數位學習精進計畫、 疫情下的遠距教學、生生有平板政策, 到今日火熱的 AI 應用,張老師毫不藏私地示範教學 AI 工具,並深刻指出應當留意數位應用對中小學生產生的問 題。期望本期張原禎老師的訪談內容, 能帶給關心及想認識數位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們啟發。 

 
問題一、AI 融入臺灣的教學現場能為師生帶來哪些正面效益?
      數位教育或 AI 對學生的效益可分為兩個面向,與學生直接相關的是幫助學生的自主學習、專題探究等主動學習資源與成果更加深入。如果再搭配平板,學生可以獲得非常豐富的學習資源。
另一層面是間接的效益,此也是更為重要的影響,是 AI首先要帶給老師、行政人員、家長幫助。AI 能協助大家省下搜尋、整理資料所耗費的大量時間, 還能提供更多資源,讓教師有空間發揮創新與教學精進,我會在接下來⽰範實際應用 。
 
問題二、教師如何善用AI 融入教學?
      以現在 ChatGPT 或 Notion AI 來說, 人工智慧能幫教師豐富教學內容,像是搜集教學素材、教學建議,可以提供教師課程設計的草稿。
以海洋保育PBL課程為例,我們可以詢問 AI 海洋保育建議的專題式活動有哪些?不超過 3 分鐘,它就會列出很多建 議可以讓老師參考。
例如我們用Notion AI,有個用英文詢問 AI 的秘訣,就是請它給出 A-Z 的建議(A to Z suggestion),就會列出至少 26 個建議。老師再以自己的專業,判 斷哪些適合帶學生執行,或自己延伸創新。
此外,網路合作可引入更多教育資源。 老師可以透過 AI 生成一篇向企業提案的計畫書,現在企業很重視社會責任 (ESG),這可連結到教育。例如參考AI建議,寫信給台積電主管,邀請工程師來帶孩子認識半導體產業,既專業又深入。
AI 能幫助老師省下很多自己發想的時間,提供草稿與思考基礎,讓教師發揮更多珍貴的時間在帶學生執行與實踐。 
 
問題三、如何改善 AI(或各種數位工具)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我認為 AI 可能遇到的挑戰是何時介紹給孩子,因為中小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他們很有可能自己摸索 AI,而使用得不恰當。AI 能提供很廣泛的資訊,當學生誤用在爭吵時,很容易導致傷害與他人關係。
其次,因為 AI 很能提供我們「看似正確」的答案,教師必須設計讓學生 keep them busy,持續思考高階的問題,而不是一下就從網路上找到。有一句深刻的諺語說「有了答案,就停止學習」。AI 應協助學生滿足並激發好奇心,而非幫助答題的機器。
所以,我非常希望孩子第一次接觸 AI 是老師、家長陪他們一起,讓親師合作教導孩子如何負責任地善用數位工具,瞭解 AI 是幫助自己實現夢想的最佳工具。
 
問題四、請問張老師如何看待「生生有平板」政策帶來的效益與實施的挑戰?
      目前這項政策剛在推動,我想數位載具能為教學帶來超越傳統課堂時空的限制。假設進行專題式教學(PBL)時,平板可以促進學生、老師的跨校合作。例如做海洋保育專題時,A 與 B 國小可以發展合作學習。
A 國小可能在市區,可先做文本閱讀的準備;B國小位在鄰近海洋的地區,老師可帶學生進行田野調查。一段時間後,A 與B兩校的學生先在網路上討論,最後再安排到現場實體踏查,實體地合作學習。
然而,目前生生用平板的政策推出不久,硬體設備尚未準備齊全。政策仍然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這裡我舉出 三個例子。
首先,大校的資訊組必須負責管理全校一千多台平板,但實際使用者都是課堂老 師。生生用平板政策增加資訊組長的行政壓力,希望教育部能多給他們獎 勵與支持。
第二,軟硬體設備目前尚不足,以硬體而言,都市大型學校很需要老師願意使用數位載具,學生才能真的使用 到,因此是很需要爭取的。此外,從 軟體來看,臺灣未購買國外的教育 App,而國內教育軟體正在研發,需 要一定的時間發展。
第三,部分老師習慣傳統教學法,因而僅是讓平板用來傳播老師上課的內容,而非讓學生自己摸索、建構超越 課堂的學習,這樣未能發揮數位載具的優勢,仍待多多推廣。
所以,我還是認為要先讓數位科技幫助教師,老師真的體認到數位科技的好處後,自然地能應用在學生的學習上。
標籤: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