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AI You Sure?」演講簡報與錄影檔分享

      開學初寫著「AI You Sure? 」,直到昨晚在國北數學與資訊教育演講完成,感謝Roger Yen教授 的邀約與多位教授到場指導,也感謝葉丙成教授 幫原禎的書寫序。

      分享「AI You Sure?」簡報(PDF)、 錄影檔(YouTube)請多指教。

                           
attachments/201909/6213749500.jpgattachments/201909/5777831118.jpg

      分享「AI You Sure?」簡報(PDF) ,一開始我就寫著,這是尋找答案的小學教師之旅….,從美、中、日、港、台書推探索兩極問題:

強的高恐懼問題:「人工智慧將取代很多人類的工作、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嗎?
弱的無力感問題: 「可是,我不會電腦寫程式,也不懂複雜的數學模型,我可以學習人工智慧嗎?」

      在兩個問題之間擺盪,藉由自問、探索與書寫,完成這本書,持續地整理脈絡,也利用這次演講分享,請多多指教喔!

      在國北未來教室的多機攝錄輔助下,完成的錄影檔(YouTube)是三畫面合成在一起的喔!另外開心實驗成功:我全程開著雅婷逐字稿,雖然收音與辨識大約六七成,不過錄音檔是完整的,哈哈!

 attachments/201909/1697138264.jpg




 

標籤: Google AI

畫虎與犬~繪圖手寫 Google AI Experiments

      在Google AI Experiments中,有多種繪圖、手寫的應用,在寫作「用Google玩人工智慧實驗」時,我試著以「AI涉入與個人體驗」的感覺逐次推進來介紹。暑假的研習分享中,呈現如下圖由左而右的AI涉入感...

attachments/201909/6730668916.jpg

1.AI猜測你想畫的,推薦插圖供你選用...「AutoDraw」~人人都能快速畫圖。

2.提供相片讓AI畫畫看...「Cartoonify」~利用類神經網路將相片轉變成卡通。

attachments/201909/7380913202.jpg attachments/201909/9436294968.jpg

      3~5皆為指定題目後操作:

3.你畫了什麼,AI說出來...「Quick,Draw!」~讓 AI 類神經網路猜猜你正在畫什麼。 

4.你畫一部分,AI接手畫...「Sketch-RNN Demos」~與類神經網路一起繪圖。

attachments/201909/2375527241.jpg attachments/201909/9481039852.jpg

5.你邊畫,AI邊推薦下一筆畫...「Scrying Pen」~利用 SketchRNN,即時預測你的繪圖軌跡。

6.寫幾個英文字,AI仿筆跡寫出...「Handwriting with a Neural Net」~類神經網路模仿你的手寫風格來寫字。

attachments/201909/3577106692.jpg attachments/201909/4162724558.jpg

標籤: google AI

開學「AI You Sure?」未來完成式

      天亮後開學。期待看到孩子笑臉之前,仔細提問自己確定要玩這個(和不玩那個)嗎?試勾勒AI教育的未來完成式~確定目標情境樣貌,知曉啟程步履方向。

      我是師大生物系80級畢業,當時所受的科教思潮就是STS:科學、科技、社會。我填第一志願到台東時有著雄心壯志(其實是遠遊愛玩)就是:在台東和台北,甚至在台東的海邊和山上,孩子所學的生物科主題與活動就應該是不同的。大學畢業近30年後,我看生活與世界受到影響的,科學方面突破可能少些,但科技多元開展,相對更深入影響著社會、人們至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之境。其中5G、人工智慧與機器人(AIR),是我現在最感興趣的。此外,大學塾12年多來,記錄了自己在教育科技、科學與科技教育的教學相長之一路點滴學成,此刻也正想做個回顧、再出發。

      暑假我去香港書展、日本Maker Faire,繼續蒐集資訊。從去年上海出版高中人工智慧教科書之後,郭台銘先生邀集專家編寫印贈高中AI教材,我自己也寫了一本介紹Google AI Eperiments,在香港書展我買到一套四本的AI教科書,最後(目前)是教育部公開的各級學校AI教材與教案。我繼續好奇探索「AI You Sure?」:在這些書中所談的AI議題、深廣度,可體驗與實做?你說的AI是什麼?你所看到AI、你被AI影響、或者你採取因應AI相關的行動與考量為何?甚至,可能AI 「You Sure?」嗎?AI判定或主導了「你是否確定?」這件事。而且,如果真的有,那這樣的AI是由誰發展、運用或是否應受監督呢?

      我想利用再整理的過程,反思自己去年以來寫書的探索,所看所想而所寫的感想回顧,當然,也要整理我們可以在教學現場如何實施運用的建言。

attachments/201908/1626923682.jpg attachments/201908/5259892843.jpg


      再藉兩本牛頓雜誌與中日AI、機器人、編程書堆來看STS與未來完成式。
      2001年10月台灣版牛頓雜誌「機器人時代」(小標省略),這個月讓我買到,裡頭所寫的,好多現在印證,也還有未發生的。2019年9月日文版牛頓雜誌「人工智能」(小字看不懂),8月初我就在紀伊國書店買到,但看日期,卻是後天才出版?哈哈!日文書很多圖文並茂,也是我在翻閱中「腦補」很多的滋養來源。

attachments/201908/0854161722.jpg attachments/201908/4345329511.jpg

      「AI You Sure?」,其來有自。十年前我的論文題目: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網路課程之發展研究:以「ASSURE教學設計」為例, 「Are You Sure?」,是我寫在感謝序裡的第一句話。

      「AR You Ready?」,是五年前所寫「AR You Ready?~擴增實境在中小學教育現場的應用與想像」時創想的詞。

      你,確定、準備好了嗎?我永遠是先自問玩想好一陣子,然後設問孩子、引導探索,我會一直是個好奇寶寶,向大家拋出疑問與邀請:AI,We Ready!

標籤: Google AI

我的創新擴散之旅Visual Ranking

      Visual Ranking?之前Intel TwT:思考工具之一,思考時把想做的事以視覺化呈現出來,調整權重順序。本來在「隨心馭己、逾矩」時就想拿ASSURE(確保教學有效)和Diffusion of Innovation(DOI,創新的擴散)模型來做廿年檢視的框架。我自己還列項目表,但現在要調整順序了。

attachments/201908/9499126078.jpg

      本篇先整理自己創新擴散相關文章,當年的Moodle就是我第一次藉DOI來分析,尤其以「資訊組長」角度來看其相對優勢,如今讀來,還是意猶未盡呢!

創新推廣與擴散模型

      新,不一定好,但沒思考認真比較過,就不能一味崇拜或否定!

 attachments/201908/2159834701.jpg

Moodle的相對優勢

      設計,只是方法的思維,還要經過時間與社會系統的檢驗。兩個機會點讓Moodle有其永續經營的優勢潛力:

※各校資訊環境的擴充,將促成更多校內使用網路教學平台的機會。例如群組教室的規劃、班級電腦的應用,Moodle不僅提供教師分享自己的教學檔案,更可以有系統地紀錄全校師生的教學歷程,無論是校務、課程評鑑,或是教學評鑑、學習檢測,以Moodle現有的功能,都能充分支援。

※模組化的新功能開發與交流,Moodle本身的模組功能,將吸引學界或自由軟體的志工開發更符合教學需求的模組,即能添加入既有的平台裡,擴充新功能。

Wink試講「多向度創新擴散:從個人思行到ICT融入教學專案」與簡報分享

      回顧與分享十多年來,自己對於創新擴散的思行與專案設計(PPT分享HTML影片YouTube連結12 3)。

我的W500鐘點戰?!先談W500的穩健、相對優勢

      利用當年的小筆電到今年這批W500,先做個奠基與試驗工程~老師與學生們為不同的學習互動方式做好準備,無論載具的大小、連接與軟硬體,將來一起雲端教學互動都很好。

◎1Know平台教學實務的相對優勢

      介紹1Know平台在教學前、中、後各階段的應用實務。

◎看Vapi360的相對優勢

為何我想再買Insta360 EVO?

◎縣市層級、學校(情境)本位AR、VR教學開發之我觀



 

標籤: Google VR AI 360 moodle AR

「Google AI Experiments」分類整理(Coggle版)

      撰寫「用Google玩人工智慧實驗~Google AI Experiments探索」的考量,是驚艷於「Google AI Experiments」如此豐富的資源和創意的AI應用,卻可惜絕大多數以英文呈現,相較於微軟Azure的AI + 機器學習服務,各種認知服務的介紹都有完整的中文網頁(雖有示例,但可惜體驗試玩的機會少)。

attachments/201906/8684080061.jpg attachments/201906/8479851845.jpg


      同時,「Google AI Experiments」網站呈現三十多種AI應用(持續增加),主要是以發表時間順序呈現,愈新的出現在愈上頭,雖有簡單分類,使用時仍會面臨各類型AI應用混搭著出現的狀況。

attachments/201906/0103939776.jpg attachments/201906/5907427650.jpg


      針對上述英文網頁、缺少分類,可能在教學與推廣上帶來挑戰,所以我寫書時先加以分類,再試著以同類型AI應用中,提供循序漸進體驗的安排,甚至在每個應用間做一段串接描繪,主要也是自己體驗後的感受。

      以下利用Coggle來整理「Google AI Experiments」各項應用的連結,也是先加以分類、漸進呈現處理,提供您點選各連結後體驗玩想。

      再順變建立一個短網址:gg.gg/gaiexp

 attachments/201906/1408202602.jpg

標籤: Google AI Coggle

用Google玩人工智慧實驗~Google AI Experiments探索

      十多年來從「換裝個Google大腦吧!」到以「ISTE Standards for Students 2016」七個角色玩Google,我一直這樣認為:若有機會寫書的話,一定要介紹與Google有關的教學應用!巧合的是,在達成這個願望時,科技的進展已經來到了AI時代。野人獻曝,以下是近十個月來耕耘而成的「用Google玩人工智慧實驗~Google AI Experiments探索」的自序,請多指教喔!  Google AI Experiments官網

      你聽過有人說「人工智慧將取代很多人類的工作、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嗎?對於這樣的說法,你有什麼反應呢?是不是想進一步多加了解人工智慧是否真的這麼厲害?身為對科技發展感興趣的老師,我當然也期待人工智慧的能力愈加發展,不過,對上述的說法倒是持保留質疑的態度,畢竟這些不是一蹴可幾的。在探索相關的書籍網站以及工具之後,我找到Google AI實驗這個網站,覺得很可以適合介紹給各位。
      「可是,我不會電腦寫程式,也不懂數學複雜的模型,我可以學習人工智慧嗎?」 沒關係,我也不大會。不過,我們可以先探索Google AI實驗,這些應用能讓你直接體驗各種AI功能,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各位可以用有趣的角度來體驗、認識AI,再進一步發想創新應用。
      或許相對於看各行各業導入AI的案例,這本書稍嫌簡單。不過可以看到的是:Google公司推動AI的努力,分享開源工具,以及所產生的創意應用,相信這樣對各個產業應用AI的功能與服務,可以延伸進一步多加瞭解,有助於找到更合適的AI工具跟平台。
      若是家長,建議先自己試玩之後,再與孩子一起玩。若你也同樣是老師,可以用來設計體驗活動,結合不同的課程,激發孩子體驗之後的討論及應用的想像 。
      本書的組織結構如下:首先帶領大家認識人工智慧,了解人工智慧如何運作。接著從影像辨識、聲音、音樂、文字、語言,以及其他創意等各方面加以探討人工智慧的技術與應用,最後提出對於我們與人工智慧未來共同發展的展望。
      期盼這本書能讓大家對人工智慧建立基本認識,瞭解它目前的發展,並具備對於未來人工智慧可能對世界造成的改變給予正面的期待。也希望孩子們能發揮自己的想像,從你可能的需求,思考解決的問題出發,未來的工具一定會更簡單、功能強大,我們必定能一起參與和人工智慧共處的時光。
      感謝台科大夥伴的提醒,也經由編輯努力協助,在這次原本規劃單純體驗之外,再增加人工智慧專業知識的介紹。當然這也是集合各家的說法,做精簡的整理,若有謬誤尚請指正!

 attachments/201906/0244815978.jpg

標籤: Google AI

      為何我想寫這篇?有興趣可以看文末  p^o^q

      「真正無縫、無所不在的學習,一定要在學習者身處當時、當地,將虛擬資訊與實體物件流暢組合才是!」四年多過去,當時寫的「AR You Ready?~擴增實境在中小學教育現場的應用與想像」,有什麼阻礙讓這樣的願景尚未成真?或者,現在有什麼機會來落地實現呢?如果可以,我從縣市層級、學校(情境)本位出發,以雙(多)語或自然科教學為例,邀請大家共襄盛舉:一起建置情境沉浸、輔助學習的AR、VR教學應用資源。

      我先從「獨一無二場域、共享素材資源」的角度切入,AR工具,主要以RAVVAR為例(以前AURASMA變成HP的REVEAL之後,最近也要關站了),VR部分,先利用360相機拍攝現場,加上Google Expeditions與Tour Creator 來整合呈現。之前我也把AR、VR、ER探索與工具資源畫在Coggle心智圖上,可自行參考喔!

      各自場域獨一無二,學習素材資源共享。每個學校校園的景點、教室、區域,或者是社區週邊,先由當地師長們經歷下列步驟:

1.利用360相機加以拍攝,邀請參與老師們針對實景的相片內容加以加註、畫記:哪裡可以添加學習資訊?若以雙(多)語環境而言,基本款就是標記人事物品、形體或有圖文、標語。這裡的操作,可供後續AR建置或VR建置的腳本參考。

德音校園植物:

attachments/201903/5712669566.jpg attachments/201903/9404628362.jpg

崇林國中情境教室:

attachments/201903/6092810984.jpg

2.設計想利用AR秀出,或是VR點選熱點的方式,連結各種多媒體素材:文字、像片、圖片、影片、網站、線上測驗,或者3D模型、動畫。以RAVVAR工具列為例:

attachments/201903/9247525397.jpg attachments/201903/2661884453.jpg attachments/201903/7640995941.jpg

3.最後,再發揮創意,配合教學活動與學習任務,善用ARVR的互動圖層與網路連結擴散。一拍即秀資訊、圖層式依序點選出現、連結應用....工具操作便利,教學整合點子更重要!

      到目前為止,除了人力與時間,可能需花費就是360相機,但也可借用或找人支援拍攝。不過,這樣就有機會讓孩子們每天所身處的環境,有了與學習結合的最佳機會,就像我之前提到AR的相對優勢
*在地相容,無所不在、無縫接軌
*提昇動機、師生主動參與協作

      這件事想達成「全面啟動」,可以先盤點共有素材資源與內容提供夥伴,做個示範站點,準備好說帖(或者行政會議邀約),呈現按步就班的流程,邀請種子教師(給予充足時間、專業支援,輔導團夥伴可以先行)參與專案,接著分享製作、實用心得。進一步讓大家約時間,可以支援協助、線上社群來促成美事。若有機會讓當屆畢業的國三、高三孩子們參與自校或他校(例如小學母校)的建置,更是美事一樁。

      當然,延伸戶外教育、社教博物館所資源更棒喔!完成的作品,AR主要是到現場、當下的體驗應用,VR則是虛擬旅遊(Virtual Field Trip)、校際交流前中後的線上應用。至於教學或自學當下,再考量載具、網路,甚至有學習歷程記錄的規劃更好。此外,VR也可以採用大屏、平板,還可以在其中加入AR元素喔!

      我自己玩的話,當然還要加上NFC機器人喔,哈哈!

p^o^q
1.「被」蒞校親邀、來電請託,才知道自己的聲望不錯,身價不低....。呵呵,有機會共襄盛舉當然好,不過,我更喜歡逍遙自在!思索後,利用假期來趟北高高鐵來回,飛馳中好好歸納心法,獻策供參。
2.即便這次使用RAVVAR和Google,當然還有許多好工具與平台,但相信誰也不敢保證永續可用(免費更難?)~日後若有產官學資源技術導入,或者新技術出現而製作更快而簡便、教學提升高效,更是期待!

標籤: Google AI AR VR IOT

Google Expeditions與Tour Creator合體連玩!

      之前大學塾介紹過「讓你自由混搭360相片與街景的Google Tour Creator!三站同PK」,可以利用自拍的360相片與Google街景來設計Virtual Field Trip。

      那麼,什麼是「Google Expeditions」呢?先看看Google自家的介紹:
      Google Expeditions 是一款提供身臨其境體驗的教育應用程式,可讓老師和學生透過 900 多項虛擬實境 (VR) 導覽及 100 多項擴增實境 (AR) 導覽探索世界各地。無論您想與鯊魚共游、漫遊外太空還是探訪博物館,不必離開教室就能遊歷各地,輕鬆體驗知性之旅。

      換言之,我們可以有1000多種旅程可以帶著孩子逛遊喔!同時,這些AR、VR資源清單(試算表)竟然是用一張試算表來呈現?!實在很霸氣吧!哈哈

      不過,以前玩的時候,只覺得雖然很棒,可以由老師點選專題後,全班同學在同WiFi網段下,利用手機與Cardboard進行虛擬實境探索。但由於當時仍無法自製教材,也就覺得除非有特定的主題很適合你的教學,才能派上用場。此外,我也對於「手機近眼給小學生看」的操作方式有所保留。

      在上週噗浪籌備會時,阿剛老師提到:現在可以結合Google Expeditions與Tour Creator一起玩喔!網站上有詳細QA

attachments/201901/1064255745.jpg attachments/201901/5978739202.jpg

      哇哈哈,我立馬想起:繼三年來陸續拍玩的東京、台灣、香港、澳門的科學館360相片(分享)之後,這半年也補充了北京跟上海的科技館,趁年假期間整理,再跟大家一起分享喔!我們一起來創設博物館虛擬旅遊!      

      以下先利用手機截圖介紹Google Expeditions APP:

attachments/201901/2512140752.jpg

安裝APP

attachments/201901/5784785406.jpg

登入帳戶就有個人資源

attachments/201901/4603686828.jpg

選擇擔任師、生角色

attachments/201901/9992296086.jpg

探索區就有很多資源

attachments/201901/2236435599.jpg

活動庫就可以看到
自己的Tour Creator

attachments/201901/9360729411.jpg

點選下載查看與導覽

attachments/201901/2012331949.jpg

提醒你使用WIFI

attachments/201901/5629372932.jpg

點選課程,探索先搜尋導遊

attachments/201901/8365448389.jpg

自己擔任導遊

attachments/201901/5106330535.jpg

導遊的課程號碼,給予學生

attachments/201901/4917855148.jpg

要先下載內容才能導覽

attachments/201901/6646370423.jpg

設定區的AR標記文件

      AR應用部分日後再來探究分享喔!



標籤: Google 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