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在現場教學與教育科技領域浸淫數十年來,各種理論框架中,我最個人常用、喜歡,而且能推廣分享的,一個是教師層級的ASSURE ,確保教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模式。另一個則是創新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

      一路走來,我慢慢形塑「智慧造境」(EPB) ,總體觀照教育系統中,各層級當事人事物的交織開展開展:個人學習網絡(LN)物務悟三通教學(Io3T)5A教學資源中心(AIRC) ,而臻台灣3C智慧教學(TW3C) 新常態。

attachments/202301/9376327539.jpg attachments/202301/9645511338.jpg


      在持續深入探索的過程中,再找到兩個「A」理論框架,很可以套疊檢視與解釋現有智慧教與學的方方面面: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與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ANT)。

      我先利用圖像簡述: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主體(Subject):在教學設計中,主體即為學生,是教學設計的執行者。活動理論中對主體的分析也就是學習者分析,應調查學習者俱有的認知水平,情感、技能水平等特徵。
客體(Object):客體的分析與設計方向根據主體的情況因人而異,另一方面又要達到一定的要求,所以客體既具有主觀性,又具有客觀性。
共同體(Community):共同體在整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時為引導,有時為參與,在進行學習活動過程中,共同體不斷影響主體,為主體提供所需的資源或資助,所以活動有時個體,有時屬於共同體。
工具(Tools/Instruments):筆墨紙硯是古代學習必備工具,現代的教材、計算機等,這些是學習需要的硬件。而和諧的同學關係、愉悅的心情、良好的網絡等都是軟件工具。良好的教學環境設計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
規則(Rules):規則是用來協調主體與客體的,是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一種制約、約定。
勞動分工(Division of Labor):在活動理論中,完成活動過程是需要不同成員完成不同任務,以使活動可以正常進行下去。
引自「活動理論

※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ANT)

行動者(Actor)與行為體(Actant)表示人類和非人類行動者,在系統網絡中彼此交互作用,行動者網絡理論平等地處理人類行動者和非人類行動者。並假定可以並且應當以相同的術語描述網絡中的所有實體,這就是廣義對稱性原理。一個行動者與行動者網絡互動後,也立即進入關係網中,並成為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轉譯(translation)是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核心概念,Michel Callon定義了轉譯的4個節點:問題化(problematization)、權益化(interessement)、盟友的招募(enrollment)和動員(mobilization)。對這一概念來說,網絡對象的作用也很重要,它通過在複雜的人員、組織或條件之間建立等價關係,使轉譯過程更順暢。

強制通過點(Obligatory Point of Passage;OPP),是行動者對問題提出可能的解答,並綜合這些解答而取得之初步共識,也就是下文提的「入渡要津」。
●問題化 (Problematization):行動者對某些模糊,且難以被取代的問題產生興趣,因此而被吸引、聚集在一起,關注問題的內容及對自己的影響。行動者會對問題提出可能的解答,並綜合這些解答而取得初步的共識,稱之為「入渡要津(Obligatory Point of Passage;OPP)」。
●共通利益 (Interessement):每個跨過入渡要津的行動者會因為嘗試解決問題而被「鎖定 (Lock into)」位置,並獲得利益誘因,但這些利益需要透由其他行動者的相互介入與配置。並且,此一過程帶有肅清行動者身份的意圖,藉此消除其他外部問題與利益的拉攏。
●相互拉攏 (Enrollment):為了確保利益獲得,行動者選擇利用技巧、謀略或不斷試誤的方式,進行相互協商與拉攏結盟,以期透過連結關係發展出彼此的關連性,並強化自己在網絡中的地位。各方勢力不斷的拉扯,行動者逐漸被賦予身份認同 (Identity),並使得彼此關係明朗化,浮現出網絡的雛形。
●號令動員 (Mobilization):行動者間產生穩定的網絡關係,網絡以一個「整體」的結構出現,成員關係緊密並共同解決問題。出現代表發言人,對內號召彼此的行動;對外進行一致性的宣稱,並吸引更多行動者的加入,發揮中介(Intermediated) 的特性,對整體環境產生影響,並創造真實 (Reality) 的現象。

引自「網絡組織間關係治理的搭架:行動者網絡理論 的動態觀點

      這篇「THE CONCEPT OF ACTIVITY IN THE ANALYSIS OF HETEREOGENUOUS NETWORKS IN INNOVATION PROCESS」也同時提及兩個理論呢!

attachments/202301/6993636399.jpg attachments/202301/7160555105.jpg


我的網路寫真集~復刻JoinNet同步教學平台

      找到16年前在K12數位學校錄製的JoinNet同步教學平台操作影片,當時利用Camtasia同時錄了「教師端」、「學生端」,再事後剪輯在一起,表現同步視訊教學上的因果串聯。

      這些影片其實是SWF檔格式,所以我再利用Windows10電腦的螢幕錄製功能側錄起來。影片共有11段,看著當年的黑髮和現在大異,而聲音仍是熟悉溫柔呢,哈哈!

設定與參與 :教師設定語音互動模式,學生加入會議室中(1:04)
討論版互動 :利用討論版的繪圖工具進行互動(1:07)
打字與加圖 :打字區與討論區的綜合應用(0:24)
視窗擷取 :利用討論版進行視窗擷取功能(1:25)
網頁共同瀏覽 :討論歷程與網頁瀏覽介紹(0:40)
列印文件 :以列印方式將文件上傳至討論版(0:51)
簡報檔應用 :以列印方式將多張簡報投影片上傳應用(1:11)
控制台介紹 :控制台介紹與現場統計應用(2:02)
發言權控制 :發言權的取得與控制、CCD照相應用(1:02)
給出主持權 :給出、取回主持權的應用(0:43)
會議結束 :會議結束與錄影檔的公佈(1:06)

attachments/201910/7509707328.jpg attachments/201910/1079952151.jpg

標籤: K12

      自己看了一陣子,也順便交作業地整理大綱『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網站PDF )。

      美國國家教育科技計畫(NETP)展現一個以科技提昇學習的模型,從五個面向加以探討:學習、評量、教學、基礎建設與生產力~我們已進一步了解人類如何學習,科技將幫助我們善用這些知識與理解。

      以下將五個面向的目標分別檢譯,也附上建議原文(還要繼續整理...):

*Learning: Engage and Empower
學習:投入與賦能


All learners will have engaging and empower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both in and out of   school that prepare them to be active, creative, knowledgeable, and ethical participants in  our globally networked society.

所有的學習者無論在校內或校外,將獲得投入與賦能的學習經驗,讓他們成為全球網絡社會中,主動地、有創造力的、具備知識與道德參與者。

1.1 States should continue to revise, create, and implement standards and learning objectives  using technology for all content areas that reflect 21st-century expertise and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to improve learning.
1.2 States, districts, and others should develop and implement learning resources that use  technology to embody design principles from the learning sciences.
1.3 States, districts, and others should develop and implement learning resources that exploit the  flexibility and power of technology to reach all learners anytime and anywhere.
1.4 Use advances in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to enhance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develop, adopt, and evaluate new methodologies  with the potential to inspire and enable all learners to excel in STEM.

*Assessment: Measure What Matters
評量,測量相關事項


Our education system at all levels will leverage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to measure what  matters and use assessment data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我們的各級教育系統將利用科技力量來量測學習相關事項,並利用評量資料作為持續改進的參考。

2.1 States, districts, and others should design, develop, and implement assessments that  give students, educato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imely and actionable feedback about  student learning to improve achievement and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2.2 Build the capacity of educators,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ers to use technology  to improve assessment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for both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uses.
2.3 Con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at explores how embedded assessment  technologies, such as simulations, collaboration environments, virtual worlds, games, and  cognitive tutors, can be used to engage and motivate learners while assessing complex skills.
2.4 Con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at explores how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can  enable the best accommodations for all students to ensure we are assessing what we intend to  measure rather than extraneous abilities a student needs to respond to the assessment task.
2.5 Revise practice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ensure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protection  while enabling a model of assessment that includes ongoing gathering and sharing of data  on student learning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eaching: Prepare and Connect
教學:準備與連結
Professional educators will be supported individually and in teams by technology that  connects them to data, content, resources, expertise,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that enable  and inspire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for all learners.

個人或團隊的專業教育工作者將獲得科技支持,以連結資料、內容、資源、專業與學習體驗,為學習者提供更具效能與鼓舞的教學
3.1 Expand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ors to have access to technology-based content,  resources, and tools where and when they need them.
3.2 Leverage social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and platforms to creat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at provide career-long personal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ors within and across  schools, preservice preparation and in-servic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3.3 Use technology to provide all learners with online access to effective teaching and better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options especially in places where they are not otherwise available.
3.4 Provide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educators with professional learning experiences  powered by technology to increase their digital literacy and enable them to create compelling  assignments for students that improve learning,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3.5 Develop a teaching force skilled in online instruction.

*Infrastructure: Access and Enable

基礎建設:存取與促能

All students and educators will have access to a comprehensive infrastructure for learning  when and where they need it.

所有學生與老師在學習需要時,都能在基礎建設穩定下存取相關資源
4.1 Ensure students and educators have broadband access to the Internet and adequate  wireless connectivity both in and out of school.
4.2 Ensure that every student and educator has at least one Internet access device and  appropriate software and resources for research, communication, multimedia content  creation, and collaboration for use in and out of school.
4.3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promote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opportunities for all learners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and adoption of  new open technology-based learning tools and courses.
4.4 Build state and local education agency capacity for evolving an infrastructure for learning.
4.5 Develop and use interoperability standards for content and student-learning data to  enable collecting and sharing resources and collecting, sharing, and analyzing data to  improve decision making at all levels of our education system.
4.6 Develop and use interoperability standards for financial data to enable 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 productivity advances,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t all levels of our  education system.


*Productivity: Redesign and Transform

生產力:再設計與轉化

Our education system at all levels will redesign processes and structure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to improve learning outcomes while making more efficient use of  time, money, and staff.

各級教育系統將重新設計流程與結構,以獲得科技可以提昇學習之力量的好處:更省錢省時與人力。
5.1 Develop and adopt a common definition of productivity in education and more relevant  and meaningful measures of outcomes, along with improved policies and technologies for  managing costs, including those for procurement.
5.2 Rethink basic assumptions in our education system that inhibit leverag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learning, starting with our current practice of organizing student and educator  learning around seat time instead of the demonstration of competencies.
5.3 Develop useful metrics for the educational use of technology in states and districts.
5.4 Design, implement, and evaluate technology-powered programs and interventions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progress seamlessly through our P–16 education system and emerge  prepared for college and careers.

      這張圖是整個模型的概念:

attachments/201109/9065278206.jpg

      這個表則以軟體服務觀點來呈現科技支持的學習環境:
attachments/201109/1229706143.jpg

      參考NETS-T 老師的教育科技指標(我的簡譯 ),善用數位科技,老師可以:1.促進和激勵學生的學習和創造力、2.設計和開發數位時代的學習經驗和評量、3.示範數位時代的工作和學習、4.提昇與示範數位公民身份和責任、5.投入專業成長和領導。

      然而,課堂時光還是可以從『蓋聶(Gagne′)學習條件論 』的常軌來做教學事件的安排:從一瞬間的事件到一節課裡,師生互動與科技整合的整體學習脈絡,都能找到可以出手操弄與經營之處。我找的教學事件圖片從工作記憶到教學事件(結合ARCS動機模型 )與媒體應用:

attachments/201109/2375689923.gif attachments/201109/6274743608.gif attachments/201109/1981555648.png

      最後介紹這個NHLP(網站指引doc )~『The Natural Human Learning process(人類自然學習過程)』的課程發展架構,是從『We’re Born to Learn: Using the Brain’s Natural Learning Process to Create Today’s Curriculum』書中找看到的,我喜歡這種一半斜屋頂的合體概念~學生能力逐級而上,而老師由上而下逆推設計,再到個人、小組與全班的形式,針對學生各階段能力來規劃學習任務,既能整合大腦學習原則,也符合當今教學現場常見的師生組成型式呢!下面截圖都在指引doc喔!

attachments/201109/9208764172.jpg attachments/201109/7527321382.jpg attachments/201109/1149302935.jpg

      小尷尬一下~從寒假看到這本書,歷經整個下學期、再到暑假又過完了,今天準備出發到台東 前,才第一次認真介紹它....
      總而言之,咱們的使命,都是為了確保教學有效(ASSURE)喔!

標籤: 大腦 assure

      我把這三項『NETS.S、數位Bloom與多元e智慧』整理在一起,看待學生利用科技該學習與可以表現的機會。

      NETS.S 是美國的教育科技標準的學生能力描繪(我的簡譯 ),六個能力面向:1.創造力和創新、2.溝通和合作、3.研究和資訊流暢、4.批判思考,問題解決和做決策、5.數位公民、6.科技操作和概念。另外還有NETS-S學生ICT素養分齡簡介(pdf檔 )(我的簡譯

      之前介紹過Bloom認知學習目標轉化為第二版:以『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六面向代表行為,學習與表現不同類型的知識『事實知識、概念知識、序性知識、後設認知知識。我還找到數位Bloompdf檔 ),除了介紹兩版認知目標差別,再加上可以應用的數位工具、教學簡案與表現層級,很具參考價值喔!

attachments/201109/8702932003.jpg

      加上最近『Bloom’s Taxonomy: The 21st Century Version 』、『Google Blooms Taxonomy 』、『iPad Applications In Bloom’s Taxonomy 』,也可以看見基於能力項目的科技應用與教學開展。

attachments/201109/0228812580.jpg attachments/201109/2933649036.jpg


      最後,再看多元e智慧(ppt slides ),也早有將各類型智慧與數位工具的整合呈現喔!

attachments/201109/2685937679.jpg attachments/201109/9670873173.jpg attachments/201109/4038302305.jpg


      或許不必等到個孩子都有科技載具,我們也可以營造這樣的教學多樣性數位槓桿學習環境喔!加油加油!

NETS師生與校長指標,以及四本書目錄整理

      即將開始三天協助『2011 宜蘭縣E化創新教學團隊選拔』,預計將觀摩與學習近50所學校的資訊融入教學推動歷程。這幾天也認真回顧以往的經驗並預想審查時要注意的重點、提問方向等。為方便有份資料在手邊當參照項目,我再把『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與之前整理的美國國家教育科技標準(NETS)彙整在一起,還有上次『四本書 』的目錄。以下的連結都有英文原文可以參考喔!

      先寫好自己的學習感想就要出發了~以學生的表現為評量目標,繼而看科技於課程與教學、教室中的整合與善用,對應到教師個人與團隊,還有學校行政的全方位經營。在數位時代開展下,科技永遠推陳出新,但教學設計的用心與教育熱忱之經營,才是讓孩子們感受到也繼而整合善用科技於學習的核心價值喔!

NETS-S學生的教育科技指標2007~數位時代的全球學習

1.創造力和創新
      學生表現出創造性思考,建構知識,利用科技發展創新產品和流程。學生:
a.應用既有的知識產生新的想法,產品或過程。
b.建立可代表個人或小組的原創作品。
c.使用模型和模擬來探討複雜系統和問題。
d.發現趨勢和預測可能性。

2.溝通和合作

      學生利用數位媒體和環境進行溝通與協同合作,包括遠距地支持個別的學習,並對他人的學習提供幫助。學生:
a.利用各種數位環境和媒體,與同儕,專家,或他人互動,合作,出版(發表)。
b.利用各種媒體和型式,有效地與多人溝通信息和想法。
c.藉由與其他文化的學習者互動,發展對文化的理解和全球意識。
d.藉由製作原創作品,或解決問題,對專題團隊作出貢獻。

3.研究和資訊流暢

      學生使用數位工具,以收集,評估和使用資訊。學生:
a規劃策略以引導探究。
b.查找,組織,分析,評估,綜合,並能從不同的來源和媒體合乎道德地使用資訊。
c. 基於對具體任務的適切考量,評估和選擇資訊來源與數位工具。
d.處理資料和報告結果。

4.批判思考,問題解決和做決策
      學生使用批判性思考技能,以計劃和進行研究,管理專題,解決問題,並利用適當的數化工具和資源作出明智的決定。學生:
a.確定和界定所要研究的真實問題和重大問題。
b.計劃和管理活動,以發展解答或完成專題。
c.收集和分析數據,以確定解決方案和/或作出明智的決定。
d.使用多元過程和不同的觀點來探討不同的解決辦法。

5.數位公民  
      學生了解與科技相關的人類,文化和社會問題,並能實踐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行為。學生:
a.倡導和實踐的安全,合法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和科技。
b.展現積極的態度,應用科技來支持合作,學習和表現生產力。
c.顯示個人終身學習的責任。
d.展現對數位公民的權領力。

6.科技操作和概念
      學生表現出對科技概念、系統與操作的良好認識,觀念,技術,制度和行動。學生:
a.理解和使用科技系統。
b. 有效和有成果地選擇和使用科技應用。
c.對系統與應用的障礙排除。               
d.轉換現有知識到新技術的學習。

NETS-T老師的教育科技指標2008~支持數位時代的學習者

1.促進和激勵學生的學習和創造力
      教師利用他們的學科知識,教學和學習,以及科技,來促進經驗~提昇學生在實體面對面和虛擬環境中的學習,創造力和創新。教師:
a.促進,支持和示範創造性和創新性的思考和發明。
b.促使學生們利用數位工具和資源探索真實世界的問題和解決真實問題。
c.促進學生利用合作工具,來揭示和澄清他們的概念理解、思考,規劃,和創造過程中的反思。
d.藉由投入與學生,同事,和其他人在面對面和虛擬環境中學習,來示範合作地知識建構。

2.設計和開發數位時代的學習經驗和評量
      教師們設計,開發,評鑑真實的學習經驗,以及結合了現代工具和資源的評量,以求在脈絡中最大化地學習到在NETS-S中規劃的知識,技能和態度。a.設計或調整相關的學習經驗,結合數位化工具和資源,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創造力。
b.發展科技豐富的學習環境,使所有學生追求其個人的好奇心,成為積極的參與者~訂立自己的教育目標,管理自己的學習,並評估自己的進步。
c.客製和個別化學習活動,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工作策略,和使用數位工具和資源的能力。
d.為學生提供多種結合了學科與科技指標的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量,並利用評量結果資料對學習和教學提供建議。

3.示範數位時代的工作和學習
      教師展現出在全球與數位化社會中的創新專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工作流程的典範。教師:
a.在科技系統應用,以及轉換既有知識到新技術和新情境,展現流暢性。
b.利用數位工具與資源,與學生,同事,家長和社區成員,以支持學生的成功和創新。
c.使用各種數位時代的媒體和格式,有效地與學生,家長,同儕,溝通有用的資訊和想法。
d.示範並促使有效利用現有和新興的數位工具,來探討,分析,評價和使用資訊資源,以支持研究和學習。

4.提倡與示範數位公民身份和責任
      在不斷變化的數位文化之中,教師了解地區和全球的社會問題和責任,並在他們的專業實踐中展現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行為。教師:
a.倡導,示範,並教導安全,合法和道德地使用數位資訊和科技,包括尊重版權,智慧財產權,以及適當的文件來源。
b.藉由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策略,配合所有學習者的不同需要,提供公平地使用適當數位化工具和資源的機會。 c.提昇與示範數位禮儀,以及在應用科技和資訊時應有的社會互動責任。
d.藉由利用數位時代溝通與合作工具,與其他不同文化的同事和學生互動,來發展和示範文化理解和全球意識。

5.投入專業成長和領導
      教師們持續地提高自身的專業實踐,示範終身學習,並在他們的學校和專業社群中,藉由促進和示範數位工具和資源的有效利用來展現領導力。教師:
a.參加地區和全球的學習型社群,探索科技的創造性應用,以改善學生的學習。
b.藉由證明對科技認入的願景,參與分享式決策訂定,以及建立社群、發展領導他人應用科技的技能等,來展現領導力。
c.在一定的基礎上,更有效地利用現有技術和新興數位工具和資源,以支持學生的學習。針對這些研究和專業實踐,進行評價和反思。
d.貢獻出效能,活力,以及在教學專業與學校、社群的自我重建。
 

NETS-A校長的教育科技指標2009~教育轉化

1.具有願景的領導
      教育管理者要能激勵和領導共同願景的發展與實踐~以全方位的科技整合,提昇整個組織的績效並支持轉型。教育管理者能:
a.在所有的利害關係人之間,鼓舞和促成共同願景,這樣有目的的變革,是期望能最大化地利用數位時代各種資源,達成和超越學習目標,支持有效的教學實踐,也能最大化地提高學區和學校領導的績效。
b.在過程中持續參與,以發展、實施和溝通科技融入教學應用的策略規劃,並保持能與共同願景保持一致。
c.在地方,州和國家層級倡導相關政策,計劃和資金,期能支持科技融入的願景與策略規劃之執行。

2.數位時代的學習文化
      教育管理者創造,促進和維持一個動態的、數位時代的學習文化,為所有學生提供一個徹底的,有價值的和引人投入的教育。教育管理者能:
    a.確保教學創新的重點,是聚焦於持續改進數位時代的學習。
    b.示範與促進頻繁和有效利用科技於學習。
    c.提供學習者為中心的環境,具備科技設備和學習資源,以滿足所有學習者個別、不同的需求。
    d.針對科技及其融入課程的應用,要能持續實踐與研究以確保有效。
    e.促進和參與地方,國家和全球學習社群,鼓勵創新,創造力和數位時代的合作。

3.卓越的專業實踐
      教育管理者促進專業學習和創新的環境,授權教育人員藉由現代科技與資源的應用,提昇學生的學習。教育管理員能:
    a.分配時間,資源和管道,以確保持續的專業成長,要能將科技流暢與整合運用於教學。
    b.促進和參與學習社群,以激勵,培育和支持行政人員,教師和工作夥伴能夠研究和使用科技。
    c.能在利害關係人之間,利用數位時代工具促進和示範有效的溝通和合作。
    d.掌握關於有效利用科技的教育研究與新趨勢,並鼓勵對於新科技能促進學生學習的潛力加以評估。

4.系統性的改進
      教育管理者提供數位時代的領導和管理,透過有效地利用資訊和科技資源,持續改善組織。教育管理者能:
    a.引導有目的的改變,通過適當的科技應用和媒體豐富的資源,促使學習目標的成就最大化。
    b.合作建立量規,蒐集並分析數據,解釋結果,並分享研究發現,以改進工作人員的績效和學生的學習。
    c.招聘和留住高素質的人才,他們能有創意和熟練地善用科技,達成與提昇學術和經營目標。
    d.建立和運用策略夥伴關係,以支持系統的改進。
    e.建立和保持一個穩健的科技基礎建置,包括整合的,可相互合作的科技系統,以支持管理,運營,教學和學習。


5.數位公民
      教育管理者示範並促進瞭解關於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和不斷發展的數位文化的相關責任。教育管理者能:
    a.確保適當的數位工具和資源的公平使用機會,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
    b.促進、示範與建立政策,期能安全、合法、合理地使用數位資訊和科技。
    c.推廣和示範與科技和資訊使用相關的、負責任的社會互動。
    d.示範和促進分享的文化理解之發展,並透過利用現代通信和合作工具,參與全球性議題。


      再來是上次的四本書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for Learning 

第1章:科技和媒體:促進學習
第2章:教學策略:整合科技和媒體
第3章:視覺原理:設計有效的材料
第4章:ASSURE模式:創建學習經驗
第5章:電腦和多媒體:探訪數位世界
第6章:遠距教育:連接學習者走出教室
第7章:網上學習:通過網際網路和電腦網路進行學習
第8章:教學材料和展現:使用媒體吸引學習者投入
第9章:視覺效果:以視覺效果提昇學習效果
第10章:音效:聆聽和學習
第11章:影片:以動態影像加強學習
第12章:科技與媒體趨勢:展望

Transforming Learning with New Technologies  

第一部分:以科技激勵學生學習
第1章:成為一個e教師
第2章:以獨特、有力的科技轉變學習
第3章:利用科技發展課程
第4章:整合科技和創造改變
第二部分:讓學習者投入應用數位工具
第5章:研究和評估網際網路資訊
第6章:利用教育網站和其他線上資源進行教學
第7章:利用學習軟體和網絡工具來解決問題、進行探究
第8章:利用網站,部落格,wiki,以及其他工具進行溝通與網絡連結
第9章:利用多媒體科技創造和分享資訊
第10章:透過科技促使所有學生成功
第11章:鼓勵教師和學生透入學習和自我反思

Teachers discovering computers:integrating technology and digital media in the classroom

第1章教育科技整合到課程
第2章溝通、網絡、網際網路和WWW
第3章教育工作者的生產力工具應用
第4章教育工作者的硬體
第5章整合數位媒體和教育軟體之應用
第6章科技,數位媒體,與課程整合
第7章評估教育科技和整合策略
第8章安全問題,倫理,與教育中的新興科技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第1部分:科技融入教育的簡介與背景
1 - 教育科技脈絡:大圖像
2 - 有效的科技整合模式基礎:理論與實踐
第2部分:整合教導軟體與工具融入教學與學習
3 - 教學與教學軟體
4 - 基本工具軟體的教學應用:文書處理,電子試算表和資料庫程式
5 - 軟體工具的教學應用:超越基本程式
6 - 多媒體和超媒體工具的教學應用
第3部分:鏈接到學習:原則和策略
7 - 介紹網際網路及其他遠距學習工具
8 - 整合網際網路融入課程
第4部分:整合科技於課程
9 - 英語教學和語言藝術的科技應用
10 - 英語語言學習與外語教學的科技應用
11 - 數學和科學教學的科技應用
12 - 社會科教學的科技應用
13 - 音樂藝術教學的科技應用
14 - 體育與健康教育的科技應用
15 - 特殊教育的科技應用
 

標籤: assure

Tanet2009與Gccce2010

      最近的雲端運算、電子書、Google的Chrome OS、ARM晶片的SmartBook、WIMAX....,在在都提醒著我們:ICT與網路應用將演化邁入新境界了,讓我們也來看看學術界的探討與方向吧!

      首先是在下週即將登場的TANET 2009 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暨全球 IPv6 高峰會議 ,今年是第15屆的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即將在彰化舉行,提倡 M(行動)生活 、 U(無所不在)學習 、 I(智慧)台灣,徵稿主題 有14類項喔!

      接著是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明年GCCCE2010 是第14屆,在新加坡舉行,徵稿主題 有9類項,徵稿期間到12月15日。

      我很喜歡看徵稿類項與審稿委員,一方面瞭解從學術、教學現場的角度,如何發揮ICT的效用,以及,許多的審稿委員專家群,也一定是我們在這些領域的專業成長路上,不可多得的良師呢!尤其華人世界的兩大盛會,又能看多許多人的努力研究與用心發表,也作為勉勵自己持續學習的鼓舞泉源!

attachments/200911/2876562044.jpg attachments/200911/1713114549.jpg

標籤: ICT

NETS-A校長的教育科技指標2009~教育轉化

      一轉眼2009年只剩50天,趕緊把NETS-A2009校長的教育科技指標 做個介紹!Administrator,我們習慣以校長稱呼,不僅致力於校內的願景領導與文化型塑,也能在學區、地方到國家層級的教育轉型方面發揮影響力。

      2002年版有六項:1.領導與願景、2.學習與教導、3.生產力與專業實務、4.支援、管理與操作、5.評量與評鑑、6.社會、法律與倫理議題。
      2009年有五項: 1.願景領導、2.數位時代學習文化、3.卓越的專業實踐、4.系統化的改進、5.數位公民

attachments/200911/7403338468.jpg
 

1.具有願景的領導
      教育管理者要能激勵和領導共同願景的發展與實踐~以全方位的科技整合,提昇整個組織的績效並支持轉型。
教育管理者能:
a.在所有的利害關係人之間,鼓舞和促成共同願景,這樣有目的的變革,是期望能最大化地利用數位時代各種資源,達成和超越學習目標,支持有效的教學實踐,也能最大化地提高學區和學校領導的績效。
b.在過程中持續參與,以發展、實施和溝通科技融入教學應用的策略規劃,並保持能與共同願景保持一致。
c.在地方,州和國家層級倡導相關政策,計劃和資金,期能支持科技融入的願景與策略規劃之執行。

1. Visionary Leadership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inspire and lead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hared vision for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to promote excellence and support trans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organizati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a. inspire and facilitate among all stakeholders a shared vision of purposeful change that maximizes use of digital-age resources to meet and exceed learning goals, support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practice, and maximize performance of district and school leaders.
    b. engage in an ongoing process to develop, implement, and communicate technology-infused strategic plans aligned with a shared vision.
    c. advocate on local, state and national levels for policies, programs, and funding to support implementation of a technology-infused vision and strategic plan.

2.數位時代的學習文化
      教育管理者創造,促進和維持一個動態的、數位時代的學習文化,為所有學生提供一個徹底的,有價值的和引人投入的教育。
教育管理者能:
    a.確保教學創新的重點,是聚焦於持續改進數位時代的學習。
    b.示範與促進頻繁和有效利用科技於學習。
    c.提供學習者為中心的環境,具備科技設備和學習資源,以滿足所有學習者個別、不同的需求。
    d.針對科技及其融入課程的應用,要能持續實踐與研究以確保有效。
    e.促進和參與地方,國家和全球學習社群,鼓勵創新,創造力和數位時代的合作。
2. Digital Age Learning Cultur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create, promote, and sustain a dynamic, digital-age learning culture that provides a rigorous, relevant, and engaging 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a. ensure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focused o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digital-age learning.
    b. model and promote the frequent and effective use of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c. provide learner-centered environments equipped with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resources to meet the individual, diverse needs of all learners.
    d. ensure effective practice in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and its infusion across the curriculum.
    e. promote and participate in local, national, and glob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hat stimulate innovation, creativity, and digital-age collaboration.

3.卓越的專業實踐
      教育管理者促進專業學習和創新的環境,授權教育人員藉由現代科技與資源的應用,提昇學生的學習。

 教育管理員能:
    a.分配時間,資源和管道,以確保持續的專業成長,要能將科技流暢與整合運用於教學。
    b.促進和參與學習社群,以激勵,培育和支持行政人員,教師和工作夥伴能夠研究和使用科技。
    c.能在利害關係人之間,利用數位時代工具促進和示範有效的溝通和合作。
    d.掌握關於有效利用科技的教育研究與新趨勢,並鼓勵對於新科技能促進學生學習的潛力加以評估。

3. Excelle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promote an environment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that empowers educators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the infusion of contemporary technologies and digital resourc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a.allocate time, resources, and access to ensure ongoing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echnology fluency and integration.
    b.facilitate and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communities that stimulate, nurture and support administrators, faculty, and staff in the study and use of technology.
    c.promote and model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stakeholders using digital-age tools.
    d.stay abreas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merging trends regarding effective use of technology and encourage evalu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for their potential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4.系統性的改進
      教育管理者提供數位時代的領導和管理,透過有效地利用資訊和科技資源,持續改善組織。
教育管理者能:
    a.引導有目的的改變,通過適當的科技應用和媒體豐富的資源,促使學習目標的成就最大化。
    b.合作建立量規,蒐集並分析數據,解釋結果,並分享研究發現,以改進工作人員的績效和學生的學習。
    c.招聘和留住高素質的人才,他們能有創意和熟練地善用科技,達成與提昇學術和經營目標。
    d.建立和運用策略夥伴關係,以支持系統的改進。
    e.建立和保持一個穩健的科技基礎建置,包括整合的,可相互合作的科技系統,以支持管理,運營,教學和學習。

4. Systemic Improvem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provide digital-ag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effectiv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a.lead purposeful change to maximize the achievement of learning goals through the appropriate use of technology and media-rich resources.
    b.collaborate to establish metrics,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interpret results, and share findings to improve staff performance and student learning.
    c.recruit and retain highly competent personnel who use technology creatively and proficiently to advance academic and operational goals.
    d.establish and leverage strategic partnerships to support systemic improvement.
    e.establish and maintain a robust infrastructure for technology including integrated, interoperable technology systems to support management, operations, teaching, and learning.

5.數位公民
      教育管理者示範並促進瞭解關於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和不斷發展的數位文化的相關責任。
教育管理者能:
    a.確保適當的數位工具和資源的公平使用機會,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
    b.促進、示範與建立政策,期能安全、合法、合理地使用數位資訊和科技。
    c.推廣和示範與科技和資訊使用相關的、負責任的社會互動。
    d.示範和促進分享的文化理解之發展,並透過利用現代通信和合作工具,參與全球性議題。

5. Digital Citizenship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model and facilitat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ethical and legal issues and responsibilities related to an evolving digital cultur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a.ensure equitable access to appropriate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 to meet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b.promote, model and establish policies for safe, legal, and ethical use of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promote and model responsible social interactions related to the use of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d.model and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a share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involvement in global issues through the use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ools.

標籤: n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