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八年前申請博士班入學寫的「多元e智慧學習圈」前三章,如今再翻看研究背景,搭著近日一口氣看的12篇智慧學習環境文獻,還算通順呢!12篇篇名:

01.In Pursuit of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the 21 st Century

02.Definition, framework and research issues of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 a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perspective

03.The design of smar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04.Contexts of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05.Conditions for effective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06.The Components and Functions of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Easy, Engaged and Effective Learning

07.A research framework of smart education

08.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a smart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and lifewide learning

09.Measuring Learning Outcomes Effectively in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10.Learning Analytics for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Meta-Analysis of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from 2009 to 2015

11.Introduction to smart learning analytics: foundations and developments in video-based learning

12.Evolution Is not enough: Revolutionizing Current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接著是當年的研究背景:

     隨著科技進展,生活與社會中早已充斥無所不在的資訊與網路連通,科技的發明與應用擴散所帶動的社會進步,也賦予新的教育目標~提昇更好的公民素養與競爭力。於此,教育系統成員期望藉由數位學習來提昇運作效率、確保教學品質。針對數位學習議題,無論在產業、國家計畫與推廣應用方面,都投入許多人力與經費於研究發展、擬定政策、推動方案,期能掀起數位學習風潮與實踐,提昇國民競爭力,如此,『學習型社會』的樣貌呼之欲出。
     值此同時,在大腦研究領域,對於學習機制的瞭解:認知、思考與行為歷程的認識,也有長足的進步。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規劃和教育派典,漸漸獲得認同與支持。結合這股理論演進與派典轉移的力量,也為數位學習之採納與規劃、在推廣過程中提供更有效與可實證的論據。
     資訊無所不在,各級學校與家庭的資訊基礎建置成熟,教與學的時機、地點都有更多元的樣貌且持續混成:一方面提供學習者主動探索的機會,也讓教學者善用多元合宜的教學設計資源與工具,甚至延伸整合課堂之外的學習機會。
     各級政府、學校行政層級,也多以爭取經費、建立規範,期能提昇教師專業,促成實體或虛擬之社群協同合作,展現有效的教學實踐,支持學生學習。同時,也嘗試以策略規劃、績效支援的概念,讓整體教育系統能永續經營。
     從系統觀點來看,政策之研擬、推行,皆有賴各層級成員之積極參與~彼此之間的持續對話、在業務與共識上接續流暢,在整體的動態時空脈絡中持續學習與成長,方能有效整合現有之校內資訊建置(例如校園無線、圖書館與學習服務平台等)、社會與網路資源。相信,如此之『無所不在的學習支援系統』,能夠常效、永續營運,將是吾人期盼『終身學習社會』、『智慧台灣』願景之樣貌。

      如果把「數位學習」換成「智慧學習」,還可以通順呢,呵呵!不過,看通12篇後,還真要寫出一份新的研究背景才是,加油加油!

多元e智慧學習圈~轉一圈到哪去?

      這是和昨天的facebook一樣~想很久也未決定做的:二、三月準備博士班考試時,邊整理文獻、邊撰寫研究計畫,就覺得『如果可以有興趣一起研究的夥伴共同分享讀書與研究歷程的話,應該不錯吧!』,當時想開『研究苑』,倒不完全只是為了學位而用,而是覺得『理論與實務』、『理想與現實』之間,從現場、研究、理論模型、現場再創新,這是個教育價值鍊串通的生態體系與演化關聯,我手邊的許多書籍、文獻資料,也可以藉此和大家分享。

      因此,先野人獻曝吧!這是我的『多元e智慧學習圈』博士班申請計畫書 前三章(只把研究時程規劃拿掉)。有興趣的夥伴請多指正喔~雖然我轉了好大一圈,最後卻回到自己最堅守的崗位,也很有意思呢!

      怎麼這樣說呢?您在大學塾最常看到的其實是『多元e智慧』:想對孩子大腦的多元智能展現,輔以ICT應用來作為教學設計之整體實踐。寫研究計畫時,首先想到要研究的是學校的『教學資源中心』 建置之行動研究(因為可以支持校內老師),後來,又想研究探討『五都升格』之際,各縣市網路中心的合併與整體再設計的行動研究(因為可以支持全市老師),而最終版,則是想以師資培育大學與k12學校系統之間的數位學習教育價值鍊串接的生態體系(因為可以學研相互支援並提昇師範生數位學習能力),以『學習者、當事人為中心』進行個案研究。

      如今上榜了,獲得師長的指導與期勉,也提醒自己盡力而為~好好探究群組教室自然課程的電腦輔助合作學習樣貌,也是個最基礎而完整的『多元e智慧學習圈』喔,在我看來都是可以ASSURE相通的啦!接下來,會陸續在『研究苑』裡整理相關資料與大家分享喔!

從PBL再到多元e智慧學習圈

      以前看多元e智慧,將許多主題式學習的課程設計整理出流程,我用一堆問題來提醒自己行動思考:

先問自己:我真的想試試PBL嗎?目前的教學內容,可以轉化為pbl嗎?

使用PBL方法有什麼優勢?

轉化內容成為『問題、主題』,您可以思考:

1.是否能呈現真實生活的工作?

2.是否可達成多元目標?

3.是否反應學生的興趣?

4.是否鼓勵學生產生問題?

5.是否可衍生多樣的學習活動和觀察操作的活動?

6.是鼓勵學生採取行動?

7.是否促成學生合作與對話?

      然後走一趟多元智慧對應(像右走),以及各階段的設計規劃(由下往右走)

attachments/201003/9466089616.png

      這個月來的努力,也從老師的角度再涵蓋到學生、管理者與促進者(就是NETS 裡的各種成員啦!)同時,把以前多元智慧的e只看成ICT應用,加上教育與評鑑兩個e,同時以學習圈的概念來整體思考所有的學習機會(教育體系的、網路上的、每個人自己感受的...),畫成了這塊矩陣表。看來簡單,卻讓我琢磨一個月呢!k書房桌上這樣一堆紙片,讓我可以好好開展一番!繼續加油!

      讓自己不斷學習核心提問,看許多事情也都能相通呢!

attachments/201003/2474061134.jpg
 
 attachments/201003/4275525081.png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