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早上拍著苦楝步道時,想到「兩點之間,可以有多遠的距離?」,除了一小段走路時光,腦袋可以千思萬想無限盤旋之外,也想來分享兩個在高雄的博物館360相簿:旗津的海岸公園貝殼展示館與岡山的台灣螺絲博物館

      聲音在自然生成的貝殼空間不同曲面裡裡盤旋,所以有了奇幻的聲響效果;
      螺紋存在於短短人為設計的螺絲段中,螺帽得轉迴好多圈才能這端到那端。

      兩個博物館也有共通的特點,並非純由官方建置。

      貝殼展示館由高雄人黃葛亮先生所無償捐贈的近2000種貝殼,是台灣館藏數量最多的貝殼館。

貝殼展示館360相簿

attachments/202303/7520088934.jpg attachments/202303/6697233511.jpg

attachments/202303/0527371803.jpg attachments/202303/6855600790.jpg


      螺絲博物館在岡山區,有螺絲王國美譽,市政府與台灣區螺絲公會合作在國立岡山農工興建全國首座台灣螺絲博物館,不僅將見證台灣螺絲產業的光榮歷史,也將是台灣螺絲產業繼續稱霸揚名世界的基地。

螺絲博物館360相簿

attachments/202303/1041002297.jpg attachments/202303/6552980596.jpg

attachments/202303/4987113178.jpg attachments/202303/3953194239.jpg



      我喜歡逛博物館,正是這種像「時空膠囊」般的小空間裡有著超精彩的展現,可以「數位說故事、策展、虛擬旅遊 」。

      加以現在實虛整合、元原混成聚融,可以智慧地數位跟實體、加上人際總體時光經營造境,創造無限玩想與教學機會。

標籤: COSPACES 360 VR

12個藝術博物館教學資源網站

      原本構想李梅樹120教育展,想著「數位說故事、策展與虛擬旅遊」,利用WebQuest活動形式出發是個好的開始:賦予孩子們各種任務與活動型態。

      搜尋整理後,推薦12個藝術博物館教學資源網站,再來好好學習與整理:

Zunal網站針對小學3~5年級Painting主題的WebQuest

美國公共電視PBS視覺藝術教案與WebQuest資源

美國公共電視PBS學習媒體網

attachments/202301/2342536111.jpg attachments/202301/9551245221.jpg attachments/202301/8414531947.jpg

美國國家藝廊

Denver藝術博物館創造力資源

Kennedy數位學習資源

attachments/202301/5802471050.jpg attachments/202301/8020568848.jpg attachments/202301/5264921781.jpg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藝術教育資源

Discovery教育資源

MoMA教師資源

attachments/202301/8713066687.jpg attachments/202301/8823947460.jpg attachments/202301/6547000295.jpg

AOEU藝術教育大學教案

各年級藝術課程教案

藝術與媒體教案

attachments/202301/5066392380.jpg attachments/202301/8606266559.jpg attachments/202301/3340822358.jpg

標籤: art

來博物館拾夢!

      近日看自己追蹤喜愛成粉的「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The Museum Bar 」版主郭怡汝館長的「博物館與它的產地」,就好像是館長親自為我們紙上導覽她喜歡的博物館群,讀來像個朋友般貼心細膩地描繪博物館歷來,也介紹世界、台灣館所裡的典故與精彩。本書特色,絕不止如此喔!哈哈~

特色1:追溯博物館的歷史與文化,了解人類知識收藏與創造的脈絡。
特色2:介紹全球知名博物館,包含歷史背景與收藏特色,擴展人文視野。
特色3:特別企劃臺灣博物館與他的產地,理解知識普及教育的理念。


      同時也買到「博物館策展:跨界難不難?!用展示寫夢想」,作者蘇芳儀任職於科工館,分享她「十個展示作品、十個夢想故事、帶您解開策展密碼,以實務經驗及展示案例帶您解構跨界策展的甘苦」。

      書還沒看完我的心先飄飛了~本來自己也想三部曲:「數位說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策展(Curation)、虛擬探遊(Virtual Field Trip)」,但今天先繪我的博物館拾夢:

1、當然就是期待能親臨館所,邊拍邊看邊玩就邊想 ,有機會也拍攝360相片
2、接續15年前社教博識網終身學習活動,將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的博物館數位資源,接續至今的前瞻計畫、智慧博物館應用
3、創造教學多樣性,添加網路教育味,善用數位資源發展網路探究WebQuest 、經營網路活動(Judi Harris 18招)。
4、實虛整合開玩「虛擬旅遊探索(Virtual Field Trip)的十個推進發想」。
5、盤點博物館主題或特展可以玩,結合108課綱、各版本課本主題、時事新聞,加上教育大市集教育媒體影音平台合作,依需派送學習資源與發起活動邀約。
6、結合數位學習精進方案 ,智慧博物館混合實境應用,再進一步整合原、元宇宙共享教學精彩。
7、也把機器人帶進來玩,可以實體、遠距導覽,創造數位分身,家、校、館三方共聚一堂。
8、期待延續故宮新北創客市集 ,可以巡迴出遊,規劃展品模型教學應用與STEAM活動。
9、想打造一個箱子,不僅有館藏教學資源,更期待讓現場開展智慧應用,由箱子發揮造境力,帶孩子們乘著想像的翅膀自由飛翔。
      最後一個夢,就是大家都有夢!
10、去年518博物館日硬生生被暫停(取消),今年國際博物館日(5月18日)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

「博物館有翻轉我們所處世界的力量」 useums have the power to transform the world around us.邀請大眾共同發掘博物館為社會帶來積極而正面轉變的3個層面:

●永續發展的力量(The power of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一直以來博物館是聯合國致力於發展永續的有力夥伴,並且於在地社區(群)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在面臨環境變遷的挑戰下,博物館為社會及經濟的多樣性帶來開拓的視野,並扮演傳播科學資訊的平臺。
●數位創新及近用的力量(The power of innovating on digitalisation and accessibility):當代博物館已成為科技發展及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場域之一,數位化創新使博物館變得更為近用及更有吸引力,並有助觀眾進一步理解複雜而細膩的概念。
●社區/群教育的力量(The power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rough education):博物館作為社會網絡的基礎,透過研究、典藏、展覽、教育活動及各項計畫,有助形塑公民參與的社會,維護民主價值,並提供所有大眾終身學習的機會。
attachments/202205/8514950616.jpg

再認真開探「AI機器人在博物館的應用」

      幾周前逛科博館,對於這樣「智慧博物館」的圖像,想起自己「免交作業卻依然好奇」的探索。

 attachments/202011/6893471766.jpg

      翻看半年前寫的「博物館與AI機器人初探」,現在也更可落實才是。

attachments/202011/1212336290.jpg

      隨著科技進展,人工智慧、物聯網的服務與應用愈見普及。博物館隨著時代的演進改變,不僅善用當前普及的科技應用,如行動載具,更要結合物聯網、AR、VR等新興科技,尤其5G時代到來,網路資訊的傳輸的營造新情境的能力,可稍彌補因為時空差距的現實, 而提供更逼真、且隨個人需求的精準服務應用。此時,機器人,在人與科技之間,扮演著重要橋梁,從協作到完全替代人類的光譜帶上,善用機器人的AI物聯網功能,可以提供貼心擬人的服務,也拉近遠距與現場之間的距離。搭配行動載具普及,數位資源方便取用、APP功能豐富,都可加值於博物館學習現場、線上與行動化應用。

      我先探找世界各地博物館應用機器人之案例,從歐、美、澳各洲都有,機器人於博物館的應用方式多元,不僅觸及到館參訪遊客提供更多的互動參與,也可以運用網路方式,觸及未能到館的群眾。以下分享紐約時報三篇不同時間報導有關機器人在博物館的新聞。

Let a Robot Be Your Museum Tour Guide    March 14, 2017

attachments/202011/1165521165.jp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ke a Robot, Enhances Museum Experiences   Oct. 25, 2018
  attachments/202011/7708032441.jpg


You Can’t Visit the Museum. But Your Robot Can  April 15, 2020
attachments/202011/1501202293.jpg

      之前提過「AQAA」構想,雖然是從教學應用AI機器人的角度出發,但應該也能從各博物館的使命任務,服務型態與機會出發,思考機器人的登場方式、時機與互動應用,可以增添多少博物館利用效益?同時,館方投注的人力、經費,以及原來的運作方式,是否也面臨必需的調整因應?

      我會繼續從上述報導,以及其他資訊接續整理,尤其從報導裡面提到的館方做了什麼?他們的考慮為何?以及館長或承辦人如何描述他們見到的觀眾反應,再帶給他們的回饋是什麼?

標籤: AI kebbi Robot RIE

博物館與AI機器人初探

      兩年前的今天「世界博物館日」,我帶著凱比同學去逛台中科博館,那時科博館有租用Pepper進行服務,可惜正好遇上維修沒能讓兩台機器人交流一下。

attachments/202005/7269893746.jpgattachments/202005/4115239522.jpg  

      兩年後的今天,我利用凱比Air的雲端編程平台 (CodeLab),加上3D模擬器,讓孩子們開始AI機器人編程,加上近幾週都在玩Webduino的「萬用遙控器」,可以結合實體與虛擬機器人的表現進行比較與課程活動設計,為「德音智慧學習領航專案」超前部署一番。

attachments/202005/7673097316.jpg attachments/202005/9383203168.jpg

      此外,昨天台中歌劇院今年NTT-TIFA演出《無光風景》(自由時報月初介紹),是藝術家王連晟結合舞蹈、戲劇與科技的創作,試著呈現一名盲女、一盞檯燈、一個管家機器人、一扇百葉窗,沒有對白只靠動作,在舞台上能有多少種想像?我第一次這樣線上看演出,也有機會再思考AI機器人於教學現場、圖書館與博物館裡各種應用多樣性。,現在仍可線上收看(歌劇院FBYouTube頻道)

 attachments/202005/4335792680.jpg

      最近利用iPad畫了一張圖,有關博物館既有運作、展出,與結合機器人後,可以帶給館方人員、現場遊客什麼不一樣的感受?以及,再有可能為「未來」館所的遊客如何營造一種期待想來的心情呢?當然,我還是以十多年前參與「社教博識網」的WebQuest學習概念出發,如今有了更像人、更可以貼心服務的AI機器人教育應用,相信可以帶來更多不同的博物館學習多樣性。找了些國外博物館案例,等明天全天備課日再來好好整理。

 attachments/202005/0853243185.jpg

標籤: webduino IoT MQTT kebbi

在十三行博物館體驗藍芽(Beacon)導覽

      週日上午,前往十三行博物館「2017考古生活節」玩,反倒趁機體驗了藍牙導覽服務。我接續「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端感應初玩」來看這樣的館所導覽服務的設計~

◎知曉服務與安裝APP
      在入口的公告欄、大廳立牌到牆角的貼紙都可以看到。呵呵,為了提供「多元服務」,好多貼紙混在一起,真有點眼花了....。

attachments/201704/6319340697.jpg attachments/201704/7019752241.jpg attachments/201704/1373803258.jpg

      安裝「蹦世界 手機導遊」後,看到很多合作景點,這有點像「頻道」的概念,下載各館服務後,到了該景點就可以啟動導覽。App的操作直覺方便,走到不同的點,可以呈現自己的所在平面圖與位置,還設定藍芽靈敏度,不過,體驗後總覺得在二樓的感應、顯示效果不如一樓好。

attachments/201704/5004018778.jpg attachments/201704/0284288419.jpg attachments/201704/4885556585.jpg

attachments/201704/3454966744.jpg attachments/201704/5464893745.jpg attachments/201704/6934489038.jpg

◎感應提醒與呈現內容

      在各景點附近,在地板和牆上都有標籤提醒,走近後能即時跳出對應的導覽,包括圖片、文字和聲音。這也是我想設計的智慧學習環服務機制。

attachments/201704/1626092293.jpg attachments/201704/7082184027.jpg attachments/201704/0889353388.jpg

attachments/201704/4548096773.jpg attachments/201704/7152951539.jpg attachments/201704/8280205069.jpg

      另外關於導覽呈現的媒體混搭規劃:畢竟已經站在實體展示面前,如何提供輔助、擴增甚至個別化資訊、即時互動等功能,值得更精準、細緻的規劃發想。

      其實,一早搭公車前往十三行的路上,我陸續寫了近十頁「NFC」教學應用的考量(待整理後敘),而這次親臨館所體驗Beacon服務後,也更「堅定」我想先玩NFC的規劃。

標籤: NFC Beacon

      我把2月底至今,利用Theta S、LG 360Cam拍攝的全景相片,以地區方式:台灣、日本東京,還有港澳地區分為三本相簿,主要多為博物館。想找個比較好整理、分享全景相片的地方,目前決定先用Google相簿。幾項考量:


1. 可以批次上傳,但還無法建立子相簿。
2. 可以即時全景瀏覽,但還不能利用Cardboard觀看。
3.下載的相片仍可以全景應用(Cardboard可看),請參考操作影片:

      Google相簿、Theta S瀏覽與上傳全景相片

      Theta + App實作

4.這次先大分區處理,日後將單一式相簿建立並邀請共編。

      使用相簿上尚覺得有點困擾~

1.無法建立子相簿,但可以在一群照片上方加一個標題,當成小分類。
2.上傳後自動以時間排序,因此如果要整體拉動,或者同一個地方去了兩、三次以上,就不好在這裡做整理了,因此,日後將單一式相簿建立並邀請共編。像前幾天拍攝宜蘭幾米公園,直接當一個專輯相簿,即時整理與分享的效率就很棒!

      接著,先以全景相片認真玩「自己的虛擬旅遊自己來真實創造!」、「虛擬實境教學運用」、「博物館行動心創玩1Know )」啦!


      相簿清單分享:

香港、澳門展館、公園 

香港九龍公園
香港科學館
澳門科學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

台灣展館、公園、書店
台灣博物館
新北市永續環境教育中心
台灣科學教育館
高雄美麗島捷運站
高雄台鋁書店
萬金石馬拉松
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
蘭陽博物館
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袖珍博物館
馬崗潮間帶
駁二貨櫃藝術節
國家寶藏密碼
台南公園
台灣文學館
台灣歷史博物館
馬祖蔣經國紀念館

宜蘭有幾米

日本東京展館、街區
東京都水的科學館
東京臨海廣域防災公園以及防災學習「東京直下型地震72小時」專區
瓦斯科學館
地下鐵博物館
國立新美術館
21_21 DESIGN SIGHT
東京玩具博物館
Arts千代田3331
FUJIFILM SQUARE
國立科學館
科學未來館
TEPIA先端技術館
巨蛋後樂園
江戶博物館
教文館繪本展
淺草道具街
現代美術館

      最後,附上建立Google相簿過程:

1.先上傳相片再建立相簿(比較順手)

attachments/201607/8062954420.jpg attachments/201607/1364182011.jpg attachments/201607/0099897967.jpg

2.建立相簿,但這裡的時間是以相片拍攝期間建立,好像無法更改,按右上角繼續編輯

attachments/201607/4480675128.jpg attachments/201607/1328736047.jpg attachments/201607/1581560266.jpg

3.添加文字標題

attachments/201607/0008175688.jpg attachments/201607/5017890495.jpg attachments/201607/2000156182.jpg

4.可以拉動相片(但無法多選?)與文字標題到適當位置

attachments/201607/7828645204.jpg attachments/201607/0542321460.jpg attachments/201607/9909925643.jpg

5.分享網址,另一張兩段時間相片一起傳,但,還是不好組織啦!

attachments/201607/8211075606.jpg attachments/201607/0025258404.jpg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與台、日博物館全景

      這篇分享三組720yun網站的全景相片,您可以從左下角「場景選擇」切換,我就沒做互動導覽了。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720yun

日本東京博物館」720yun

台灣博物館與景點」720yun

 attachments/201604/0428451134.jpg


      週日到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拍攝全景相片,刻意使用半球柔焦的Theta S, 考量的是至少有半面是較清楚的, 另外的考量是:實際在瀏覽相片時,真的轉動看360度所花費的時間頗長,實際只看180度(可利用設定初始畫面鎖定)應該也足夠了。在相機未修復前,暫時將以此方式拍攝。我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地想:用180度來玩VR也差不多夠了,大不了每回拍兩次,然後用圓形圖、看截面,也有足夠清楚的效果。更極端地想到:有時你就是必須只能靠著邊界拍照~例如運動賽事、海邊山邊,還是只能回到「拍攝眼前全貌」的方式,同樣地,有些展館擺設,像有柱子的區塊也必須因應靠邊取景。

      這次利用Theta S的延時拍攝,以腳架撐著或抓握,手就不會變得很大!自己按下快門後站在模糊這一邊,上傳到720yun後,刻意將清楚半邊設為初始視角。

attachments/201604/2210970792.jpg attachments/201604/2021230536.jpg


      以下還有些期許、考量與省思:

      如果一個展覽,有機會在布展完成、正式開展前,能夠充分利用全景攝影來拍攝,藉由網路傳播效益,帶來更多探索、發現的教學應用,相信幫助是很大的。您會認為這樣讓親身參與者吃虧嗎?當然不會~可以延伸到參觀離開後繼續討論、甚至進行客製化虛擬導覽的加值應用(或許設計、帳密才能連結也可以)。有這樣感觸與發想是上回「Dream Hi未來教育概念展 」現場人山人海的惋惜~那麼多人在現場,而盛會之後就只能留在記憶裡....更何況無法親自到場者的遺憾!所以我也小小期待即將展開的科教館「自造X教育週 2016」能參考參考。

      接觸了全景相機也讓我思考拍攝的方法跟場域的結合。以往都是以拍攝者為直接視角的概念來表現,而現在的「全包覆拍攝」,連拍攝者也可能入鏡、加上事後檢視相片的多角度應用,讓我認真思考全景拍攝的目的與表現機會,進而有了「虛擬實境教學運用初探 」的各種教學應用想法~可以連結你的全教學想望:從按下快門「包場」拍下開始,可以cardboard再現,接著連結教學主題,怎麼呈現給學生看、怎麼利用網路分享,然後再有串連機會,延伸遠距教學應用,相片也可以加工,甚至可以進一步互動.....。

      接著,除了寫在「Theta 相機的繳學費經驗」裡的經驗之外,我也因為摔壞相機後,認真思考了「設備花費」與「體驗價值」之間的關聯,全景相機對於既定視野的派典挑戰很大,因為這樣開展另類觀點的機會很寶貴,或者像一趟日本多個博物館拍攝,也「夠本」了。相較來看,我對於即使維修、甚至再買一台的花費也沒有覺得太心疼....,反倒覺得有些適當場合沒用上全景相機感到很可惜呢!還有啊~因為相機壞了、而且有多台,就不會捨不得讓友人、孩子們借玩呢,呵呵~

      故事與經驗,還是會持續累積~

標籤: 虛擬實境 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