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試想「純iPad」的教、學事件精彩!

      前天見學高雄「快易通」營運中心(英明國中)iPad教師培訓,驚喜巧遇Sango主講,在他介紹的過程中,有兩點體會發想。

attachments/202011/2137576930.jpg attachments/202011/0172720542.jpg

      首先是iPad不僅有海量APP任選之外,更重要的,如常用的教學需求,如製作簡報,iPad的可選用工具相對更為彈性:Keynote、Google簡報、PowerPoint。這樣對於創造教學多樣性而言,具備開放與相對優勢。

      第二點,台灣當前資訊融入教學現場,凡是提供學生端載具參與學習互動,iPad佔很大部分。

      這讓我想想,以「蓋聶(R.M.Gagne)學習條件與教學事件」(見文末)全貌來看,很單純的就是在教室場域裡師生組成、人際、人機與現場環境加上網路雲端的組合,就是以「純iPad」(借用Sango拍攝的相片 )來進行教學,是否該盡早讓具備或借用設備的學校裡的每位老師,都能知曉、熟用iPad?(自己的答題想望:提出一個行動學習研究)。


準備:

1、有資訊充電車方便推送到每一個教學場域,車上自備無線AP更佳,每台iPad開機即可連結網路。
2、學校利用MDM派送安裝App ,也設定好「課堂」APP ,這次在高雄看到,連學生的「課業」 也安裝好了呢!
3、原來教室裡面既有投影機或大屏,具備軟體或硬體式的無線投影功能。

attachments/202011/4381664728.jpg attachments/202011/9602402441.jpg attachments/202011/8187634046.jpg

教學:

1、可以先從老師手上一台iPad開始。一方面老師展現教學解說、網站或影片,也可走動即時拍攝教學實物、學生作品、示範實作歷程,可即時加註說明、紀錄。在熟用iPad基本功能、示範操作後,設計未來發放學生端載具的教學主題與活動。

2、學生的自主探索、協作活動、作品創作、分享展現。
2.1、多人小組一台,這裡需要老師的班級經營與常規引導,從中也發現不同孩子的偏好、表現與平板使用經驗。可以適時安排輪流或指派小組長方式,也為之後一生一平板教學活動鋪設穩定的常軌。
2.2、每個孩子一台平板,老師先想好如何發放、收回平板,以及在實體教材、活動與平板應用的流暢轉換,並且讓孩子們知曉與遵循。
2.3、若有登入相關平台帳密,拍攝個人作品資料,對於「公共載具」、「個人專屬」的認知習慣,需要持續提醒、養成習慣,也有賴維護端費心協助。

      從行政端來看,先以老師一平板、小組一平板,也是當前仍未一生一平板、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方案未成熟的權宜考量。

3、依教學進度進行的活動,大多是老師依需要提供學生平板操作時間。漸進地學生可能有自由探索、小組合作任務的PBL活動。從瀏覽器開始探索、資料閱讀引用,加上畫註、錄影錄音,都是基本要讓孩子們熟用的。再結合AirDrop 分享檔案、老師可以派送學習資源,或者學生間分享作品。

      老師也一定要活用「課堂」APP :在班級中的任何 iPad 上,啟動特定的 app、網站或教科書頁面、讓教師與學生共享文件,或是使用 Apple TV 在電視螢幕、顯示器或投影機上分享學生作品。還可以查看學生正在使用哪些 app、將學生的裝置轉為靜音。

      這樣的基本樣貌,是「純ipad」就可以創造出來的教室風景。結合下列學習條件與教學事件的聯想,在一節一節推進的教學時光中,連結老師與學生們的所有腦袋,從大腦認知的事件描述,再衍生『教學模式、策略、環境規劃與活動設計』,相信老師可以發揮更多專業經營與教學!漸進地,再為不同教學主題、場域,結合適用的App,添加教學精采更是可期。

attachments/202011/4137000388.jpg

蓋聶主張「學習之九個階段」

描述

階段

功能

準備學習

1.注意

使學習者注意刺激

 

2.期望

使學習者預設學習目標

 

3.檢索至運作記憶

使學習者回憶起先備的能力

獲得與表現

4.選擇刺激特徵的知覺

使重要之刺激特徵暫存於運作記憶(短期記憶)

 

5.語意的編碼

將刺激特徵和相關資訊轉移至長期記憶

 

6.檢索與反應

將儲存之資訊轉回到個體之反應發生器並發動反應

 

7.增強

證實學習者之學習目標達成

學習的遷移

8.檢索線索

為日後習得結果隻回想提供額外之線索

 

9.類化

增進學習遷移至新的情境

學習階段與教學事件的關係

描述

學習階段

教學事件

準備學習

1.注意

利用不尋常之事件問題或改變刺激來引起學生之注意

 

2.期望

告知學習者學習的目標

 

3.檢索至運作記憶

刺激學生回想先前的學習

獲得與表現

4.選擇刺激特徵的知覺

呈現明顯之刺激特徵

 

5.語意的編碼

提供學習輔導

 

6.檢索與反應

誘發實作表現

 

7.增強

提供回饋

檢索與遷移

8.檢索線索

評鑑實作表現

 

9.類化

增進遷移


     

標籤: iPad

用「AQAA」發想AIR應用多樣性!

      大概三週前(5/22)我住在「教務處」 ,裡面是「樂高積木」風,這樣的情境式旅店給了我很多發想彈性,那時開始發想「機器人與iPad於各場域應用」,學校外我先以博物館為例,接著圖書館、幼兒園、行政、特教、英語、自然、音樂、數學(導師)、戶外等教室或情境,幾週下來陸陸續續筆記點子與想法。

attachments/202006/7987684577.jpg attachments/202006/6686164612.jpg


      而上週末參加【ROS-based機器人創新應用提案】 工作坊,也了解機器人在場域端情境需求的描述方式,讓我跳回思考學校場域裡的樣貌:雖是每天都看見,而今重新再看見!
attachments/202006/6031920214.jpg

      今天整個上午都在玩KebbiAir變裝,也是一路推進中轉想不同的點子:
      樂齡組長借我粉嫩嬰兒服 ,綁帶式可以包覆KebbiAir,跳舞時移動也很流暢,效果很棒!
      打掃時間看著阿德小音,就想到換KebbiAir的臉,以及找德音校服試試 。「真小學生」的衣服一定太大件,但幫KebbiAir做個有校徽的披風不錯呢!我用燕尾夾住衣服,KebbiAir原地跳舞,讓袖子和手腕時露時藏,所以想到「長袖善舞」成語:袖子太長,凱比擅舞,哈哈!
      下午週三進修是開學以來第一次實體研習,教育局法治宗翰專員 是我在教網就熟識的,聽他娓娓道來校園內外相關的法律糾紛與判例解析,感觸很多。而我也筆記穿插想著:讓KebbiAir當圖書館員、防災宣導與法治小天使,可以如何應用呢?

attachments/202006/5732502672.jpg attachments/202006/4978791704.jpg

attachments/202006/3399741269.jpg attachments/202006/0968408533.jpg


      綜合上述的「腦內風暴」,放學回家路上想到可以有個「萬用基本流程」....,就以「AQAA」來描繪。

      本來只有第2、4個字母的QA,也就是「問與答」,讓老師、學生與KebbiAir三方,都可以扮演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的工作。經歷紙上推想、實際測試與體驗省思後:

      我先增加一個A:Acting,扮演、演出。就像蓋聶(Gagne′)學習條件論裡的教學事件,有個好的開始,讓老師啟動、有機器人協助,引導孩子們投入。

      接著才Q:Question,提問,設計好問題來伺機提出,孩子們各有任務、得動腦或討論,當然有鼓勵他們發問與回應。

      進入較長時間A:Activity,這裡以老師、學生全體的參與歷程為主,學習情境、KebbiAir,以及相關ICT設備都可以適度使用,但最主要是「真小學生們」人人都要參與。

      最後一個A:Answer,可以是針對原來問題的答覆與檢核,更可能是下一個新活動的串接起始,這都能由老師給個結語、結論後,再啟動新的或分支的AQAA推展。

      「AQAA」可以單純到只有一次式對話流程,也期許藉著許多「AQAA」串接,打造情境專屬、對象與任務精準對應的表現。明天上午就有機會實際演練一次這「AQAA」流程,超級期待!哈哈~







標籤: webduino IoT AI kebbi Google

五四看『教學九事件』讓心再舞肆!

      今天一天家裏施工,把水管都換成明管,看著師父們巧手上工,也想到五四這天的特別,之前寫過一篇『五四之心舞肆 』,還有『蓋聶(Gagne′)學習條件論 』、『老師的ASSURE教學經營~看NETS.T、蓋聶(Gagne′)學習條件與NHLP 』,趁著施工完畢後,也再來心舞肆一番!

attachments/201305/2287497816.gif attachments/201305/9156856708.png

      看到Mia MacMeekin在部落格裡開始整理『9 Events in Instruction 』,每個事件都提出27種方法,讓您可以在教室中達成這個事件階段所設定的目標喔,酷!目前已有『吸引學生注意 』、『說明學習目標 』、『喚起先備知識 』三項事件的整理,您可以點選文章裡連結的png大圖喔!(5月26日補全九事件喔!)

attachments/201305/6125714717.jpg



1.吸引學生注意
2.說明學習目標
3.喚起先備知識
4.呈現教學內容
5.提供學習指引
6.引發參與活動
7.提供學習回饋
8.評量學習表現
9.增進保留遷移

九項事件各圖集合


      呵呵,作者好像蠻喜歡27的~作品還有『27種方法翻轉教室 』、『27種方式成為21世紀教師 』、『27種方法掌握學生是否學到東西 』喔!

      參考NETS-T 老師的教育科技指標(我的簡譯 ),善用數位科技,老師可以:1.促進和激勵學生的學習和創造力、2.設計和開發數位時代的學習經驗和評量、3.示範數位時代的工作和學習、4.提昇與示範數位公民身份和責任、5.投入專業成長和領導。

      然而,課堂時光還是可以從『蓋聶(Gagne′)學習條件論 』的常軌來做教學事件的安排:從一瞬間的事件到一節課裡,師生互動與科技整合的整體學習脈絡,都能找到可以出手操弄與經營之處。我找的教學事件圖片從工作記憶到教學事件(結合ARCS動機模型 )與媒體應用:

attachments/201109/2375689923.gif attachments/201109/6274743608.gif attachments/201109/1981555648.png

      最後介紹這個NHLP(網站指引doc )~『The Natural Human Learning process(人類自然學習過程)』的課程發展架構,是從『We’re Born to Learn: Using the Brain’s Natural Learning Process to Create Today’s Curriculum』書中找看到的,我喜歡這種一半斜屋頂的合體概念~學生能力逐級而上,而老師由上而下逆推設計,再到個人、小組與全班的形式,針對學生各階段能力來規劃學習任務,既能整合大腦學習原則,也符合當今教學現場常見的師生組成型式呢!下面截圖都在指引doc喔!

attachments/201109/9208764172.jpg attachments/201109/7527321382.jpg attachments/201109/1149302935.jpg

      小尷尬一下~從寒假看到這本書,歷經整個下學期、再到暑假又過完了,今天準備出發到台東 前,才第一次認真介紹它....
      總而言之,咱們的使命,都是為了確保教學有效(ASSURE)喔!

標籤: 大腦 assure

教材設計原理與實務

      針對Jonassen的問題類型 進行探索後,我想到寫碩論時的一本書『教材設計原理與實務 』有助於想進一步設計課程、活動與教材的夥伴加以參考喔!以下是我推薦的三點考量,也加上以前寫的文章連結:

1.雖說ASSURE模式有兼顧各面向,本書的設計模式,更是結合了認知學習導向的理論基礎來規劃。全書各章都有一個概念圖,我先以第一章的來呈現:從訊息處理過程,兼顧了選擇性知覺、記憶類型與運作 、知識類型對應心智模式的類別。

attachments/201001/6462360199.png


2.書裡的『認知訓練模式』表,作者個別強調一方面涵蓋了蓋聶「學習九個階段與事件 」,還有更統整之處~不僅關注連結與組織新資訊的過程,也加上了Keller的ARCS動機理論 應用。尤其給予學生那種『對我有何好處?』、『我可以做得到!』的學習支持,是很可以讓孩子們遷移到個人自我效能與持續樂學的動力喔!

attachments/201001/4609880393.png



3.最後,是針對Jonassen的問題類型的角度來看。如果,你有興趣設計各種問題類型,或著混搭不同問題的學習活動與教材,更期盼有一群夥伴合作設計。那麼,是否可以有一套參照流程能兼顧不同問題類型的差異?本書的兩章有關於『教導結構明確的問題解決』、『教導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也都利用『認知訓練模式』表進行實例開發,讓我可以更精確地掌握設計的關鍵。

attachments/201001/6212412085.png
 
attachments/201001/0033890709.png

呵呵,愈來愈可以玩真的喔 !報告完畢!



標籤: assure

蓋聶(Gagne′)學習條件論

      各式各樣的人類技能、喜好和推理、以及人類的希望、抱負、態度和價值之發展,均有賴於所謂的學習。                  ----------  Gagne′, 1977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老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從老師的角度來看:任何一次『出手』,若能更精確地牽引助孩子的注意力焦點,引動其內在思維,進而表現出外顯得學習行為;這樣的教學能力展現,我都喜歡以『心之技 』來自勉。

      『教學設計原理 』,是在1996年翻譯出版中文版(哈,原來我大學畢業時還沒這本書),蓋聶(Gagne′)學習條件論可以參考文件網頁 。他提出:

學習是將外在環境中的刺激轉化為習得之新能力所需之資訊處理階段的認知歷程。


教學為一組經過設計以支持內在的學習歷程的外在事件。

      在碩士班研究ASSURE時,我喜歡這樣的教師內在→外顯,先藉教學時光傳遞給學生外在感知→內在思考的交心活動。蓋聶(Gagne′)進一步提出學習九階段與教學事件之對應關係(請參考文件):

蓋聶主張「學習之九個階段」

描述

階段

功能

準備學習

1.注意

使學習者注意刺激

 

2.期望

使學習者預設學習目標

 

3.檢索至運作記憶

使學習者回憶起先備的能力

獲得與表現

4.選擇刺激特徵的知覺

使重要之刺激特徵暫存於運作記憶(短期記憶)

 

5.語意的編碼

將刺激特徵和相關資訊轉移至長期記憶

 

6.檢索與反應

將儲存之資訊轉回到個體之反應發生器並發動反應

 

7.增強

證實學習者之學習目標達成

學習的遷移

8.檢索線索

為日後習得結果隻回想提供額外之線索

 

9.類化

增進學習遷移至新的情境

學習階段與教學事件的關係

描述

學習階段

教學事件

準備學習

1.注意

利用不尋常之事件問題或改變刺激來引起學生之注意

 

2.期望

告知學習者學習的目標

 

3.檢索至運作記憶

刺激學生回想先前的學習

獲得與表現

4.選擇刺激特徵的知覺

呈現明顯之刺激特徵

 

5.語意的編碼

提供學習輔導

 

6.檢索與反應

誘發實作表現

 

7.增強

提供回饋

檢索與遷移

8.檢索線索

評鑑實作表現

 

9.類化

增進遷移


      換言之,一節課的40分鐘裡,發生在老師與學生們的所有腦袋,大概都進行著這樣的運轉。從大腦認知的事件描述,再衍生出『教學模式、策略、環境規劃與活動設計』,以及探討資訊融入教學~媒體應用與操弄、系統觀點看實體、數位資源、工具平台的整體支持。這也是自己在看ASSURE時相通的邏輯理路。

      最近看NLP系列書籍,也有一本『教學革命 』,就是提及教學事件中,老師與學生們在視覺、聽覺與身體觸覺之間的互動、風格與實證結果,例如,『暫停說話』,『以眼神掃看全班』就是個不錯的誘引學生們『注意』階段發生的策略。我始終相信:聽其言、觀其行,只能某種程度地知其心,這在老師看學生、學生看老師都是一樣地,即便是講銷售與說服心理學等,原理也都相通。




ASSURE教學設計模式

      Are you sure?這是我面對事物時,習慣先問自己,也提醒大家一齊看、想的提問。真的確定、有把握,就值得並一定要做到好!應用ICT於教學中,當然也要做好這番批判與善用之思行。

      因此,在眾多教學設計模式中,我最喜歡這個從視聽教育年代到網路時代都通用的教學設計模式:ASSURE,這是由Heinich、Molenda、Russell與Smaldino四位學者所提出的ASSURE教學設計模式,是提供中小學教師個人,在教室內,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之一,著重於在實際教學情境下,慎選與善用多媒體工具來幫助達成教學目標,並鼓勵學生互動參與,取其六個步驟的首字縮寫「ASSURE」以表達「確保教學成功有效」之意。主要包含六個步驟:A:分析學習者,S:撰寫學習目標,S:選擇媒體與教材,U:使用方法、媒體與教材,R:激發學習者參與,E:評鑑與修正,如圖:

attachments/200804/7143768801.jpg


一、A:分析學習者( Analyze learners )
      學習者的特質包括一般性質、特殊性與學習風格三方面。一般性質如學習者的性別、年齡、年級、學識背景、文化與社經因素等。所以教師新接一個班級要儘可能找資料或透過非正式管道熟悉、觀察學生。
      學習者的特殊性是指直接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因素,如學習者的先備知能及態度,教師可藉教學前的測驗或問卷了解,以免徒然浪費時間。
學習風格是一組心理因素,分為知覺偏好、訊息處理習慣、動機因素及生理因素四類。此因素影響我們對不同的刺激如焦慮、性向、動機、人際互動、及對視覺或聽覺偏好的知覺與反應,學習風格會影響個人的學習能力。


二、S:撰寫學習目標( State objectives )
      教學的目標是指在學習結束,學習者應具備的知能或態度。教學的重點應是學習者獲得什麼,而非教學者打算放入多少的東西。學習目標應以「學生中心」、以學習者的收穫為主,教學的主體是學生。
      學習目標應考慮具體及可行性,而非不著邊際,一個良好的學習目標應考慮下述因素:學習者、行為、條件及程度。同時,目標提供學習成就的基準,而非限制學習者的學習。且因每個人的背景及特性不同,學習目標要有個別差異,有時教師可讓學生自訂學習目標。


三、S: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Select instructional methods, media, and materials )
      教師在了解學生特性並撰寫學習目標後,意味著建立了教學的起點與終點,而在起點、終點之間的築橋工作則須依賴適當的工具來完成,也即是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件頗為複雜的工作,有很多媒體選擇模式、檢核表或流程圖可簡化此工作。通常媒體的屬性、教學的地點、型態 (大團體、小團體或自我學習式)、學習者的特性(喜好觀看影片、閱讀或聆聽)、目標的類別(認知、技能、情意、人際)等均是選擇時考慮的項目。經由選擇的 過程,敎師搭配教學方法、策略與媒體,可以是選用現有的教材,或者稍加修改,也可能在遍尋不著合適教材,而教師也有能力、時間,設備與成本合宜的前提下, 自行設計與製作教材。


四、U:使用媒體與教材( 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 )
      此階段包含下列步驟:教學者事前觀看、安排教學環境、準備好觀賞者、操作或放映教材。
搭配學校提供的教學環境,事前熟悉設備操作與媒體使用效果,更重要的是檢視自己的教學構思是否流暢,或者可讓學生準備相關的資料、事先預習教材,對學習的 效果可說事半功倍。好的媒體或教材也須仰賴教學者將其呈現,所以教師自身絕不可輕忽,累積經驗與使用心得,便能更有餘裕地與孩子互動。


五、R:激發學習者參與( 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 )
      此階段是指教師應讓學習者有機會練習新學得的知能,並給予回饋以增強其學習成效。杜威(J.Dewey) 即認為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教學過程最重要的部分。近年認知論也認為有效學習應要求學習者對訊息的主動操弄。蓋聶亦認為有效學習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練習。合宜 的資訊科技與網路都有機會滿足上述的學習者參與。配合教師的善用與組合,提供學生互動與練習機會,並立即給予立即確認。


六、E:評鑑與修正( Evaluate and revise )
此為整個模式的最後一個步驟,包括了三方面:一為對學習者的成就評量;二為對教學媒體與教材的評量;三為對教學過程的評量。學習者的成就評量,是指學生是否達到目標,學到了應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對學生的評量方法應視學習的內容及目標而定。

      教材、媒體及教法是否合宜,媒體是否有助教學,教學是否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等問題,教師可由觀察學生上課的投入程度及反應、訪談學生等途徑得知,教師應將此評量結果記下作為修正依據。

      評量早在教師對學習者進行分析時即已展開,是一持續的過程,藉著測試、觀察、作品等多種途徑與管道蒐集資料,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所以評量具診斷的功能,可及早改正學習的錯誤,避免干擾教學目標的達成。

      利用ASSURE模式進行教學設計,更需要教師分析自己對於媒體、方法的選擇,以及使用情形加以評鑑,可以在行動省思後加以調整,以做為下一次更好的開始之依據。

      此模式尤其強調教學的『當下』:老師沒有用得好,學生參與度不高,都不能算是成功教學!尤其,ict提供更多協助老師展現心力的機會與模式,為的也都是在教學當下開放孩子的心胸與眼界,因此,『確保有效』,就值得也應該要做到最好,此也是咱們享受教學的時光與意義之所在啊!

標籤: assure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