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Moodle應用文章整理

 
         趁著製作課程包,也整理在此,請多指教喔!
 
*校本實務
 
 
 
*觀點、期許與持續探究:
 
標籤: MOODLE

0810  教育大市集VR作品 的原元宇宙推廣與期許
推廣:
1、建立課綱、教材版本對應表,支持善用
    在老師教學進度中,正好可以發揮應用的資訊融入教學選項
    提供輔助教、學優勢,結合平台連結學習活動、數位學習表現與評量。
2、電腦教室批次安裝與專屬區塊,有助推廣
    所有的PC版適合校本運用的領域、年段,可以在學校的電腦教室(甚至班級與科任電腦)安裝好,這樣就能即時開啟使用,無須想要運用時才下載、安裝。
3、整合主題教學中相關實體與數位應用
    學生的載具若以平板為主,可以找尋合適的APP、平台,結合教學中大班講述、小組互動、個人探究的學習事件,跨大屏、平板與VR頭盔,還有遠端同步互動,完整經營教學時光,也能凸顯VR應用畫龍點睛的關鍵優勢。

期許:
    在當年徵件開始前,我有提出兩個在意,如今都應驗....
1、可能會偏向特定學科與主題,尤其自然應用。
雖然這是學科特色與VR表現的相對優勢使然,但從官方規畫的角度,可以適時引導與獎勵不好表現或開發的特定主題,例如徵件與跨科系合作。
2、宜建立共通性、簡潔式教學界面
當前每個作品,大該都有前言、主要活動區與評量設計。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可能只有一小段時間、一瞬間一部分人使用,所以能愈輕省、直擊教學主題為宜。
3、以平台掛載,支持管理、備課、教學展用,甚直學習數據與歷程積累更佳
試問:歷年的每一個VR作品,可否建存使用紀錄、教學型態與學習數據?甚至可以積累出參數模型,主動推播給教、學何宜對象與時機?以及,可能載具不適用、品質欠佳(因為迭代改進)者,有下架或歷史區收納。
   
      當前有更好的基礎與轉型契機,繼續努力玩想:
教育原元宇宙數據集成總框架
日本(展後觀想)國家教育元宇宙願景策規
新北大屏、平板與頭盔發想

 attachments/202310/8719056126.jpg

attachments/202310/9990217560.jpg attachments/202310/9985842308.jpg attachments/202310/6619574053.jpg



0905
      中午前看到【教育部112-113年5G新科技學習示範學校計畫 - 第2次徵件 實施學校名單】公布,想著暑假曾想「謀劃國家層級教育元宇宙初探 」,藉著觀日本「XR、元宇宙企業展品與服務來繼續思考。
      我本熱血地期盼「相對在台灣,借助經費專用與政策計畫推波助瀾,5G新科技學習示範學校計畫,與數位學習方案並進,有完整的申請與執行審查、輔導與培訓規劃,還有教育元宇宙平台和縣市層級XR共學中心。雖然我們可選用的硬體與內容、服務業者不若日本豐富,但我們更聚焦「教學專用」的願景與期許,是有機會超越日本的!」。

      我的原元宇宙智慧自然教室,先從「平板、大屏組合」下的全台絕大多數中小學現場,各學科主題運用到資訊融入教學資源與工具、平台,促成進行探究活動的機會,加以整理。
我也與老師討論過,想把大市集作品對照主題來矩陣分類表,針對學科內容跟操作互動方式,還有作品涵蓋的學科主題知識網絡加以介紹。
      這樣可以凸顯專案學校,以VR頭盔、教育元宇宙平台,所帶來無可取代的附加效益(當然,也精算投資成本與人力資源)加以匯集。
      先說我的預設觀點。我不認為:使用VR頭盔與元宇宙應用,在「應用大市集作品」所帶來學習成效(主要是認知面)影響上,能產生多大相對於其他數位混成教學應用的差異。但是,誠如昨天看韓國元宇宙教育應用指南所提到的應用案例:虛擬實地考察、虛擬實驗室、虛擬語言學習、虛擬藝術創作、虛擬歷史重演。
      這樣的體驗時光,勢必能引發更多師生在情意、想像力層面的多樣性與獨特性,我相信這是投資VR教育經費的價值所在。
      因此,如何「應用大市集作品」,實必須更縝密設計:以整體教學時間框架來思考,如何組合運用,甚至思考如何放大最佳體驗受眾,是應該好好規劃的。
      我也想過:每個「大市集VR作品」,會有多少學生,會想要一而再地多次體驗呢?這也給開發團隊挑戰與期勉,期能經轉善用VR優勢,創造教學效益提升的契機。
      同樣地,以整體計劃來看,我倒是樂觀地希望廣納更多相關資源(如公部門智慧博物館所)、工具與平台,在專家教授領導、專案學校投入的基礎上,探索與發展不同的教學創新表現,繼而建立國家「元宇宙素養」圖像,深刻期盼。

attachments/202310/6671075098.jpg

標籤: VR

COSPACES貼心相對優勢

       我的大學塾部落格裡,標題是直接以工具、平台為名的,除了Google、Moodle之外,大概就是COSPACES了,整理週一上學前想到的「COSPACES貼心相對優勢」。

attachments/202304/9601129823.jpg

※什麼是COSPACES
    可參考官方網站、我的部落格,介紹很多。COSPACES名符其實:
    SPACE:空間,可以近乎無限開啟專題、場景
    S:複數,個人可以創作、參與很多空間的創作與玩賞
    CO:協作共編,可以多人同步即時編輯。

attachments/202304/1889826474.jpg attachments/202304/0418301048.jpg

※「貼心」的意思是直觀、直覺,所見、所建即所得,從三方面再看:
    - 老師教學成班、經營
        使用COSPACES,由老師先開班,這樣的優勢對於學生帳號建置、教學、班級經營都很方便,可以與既有班級運作銜接。
        官網有許多教案與實例可參考。
        用來打造原、元宇宙,教學交互優勢,先從網頁、平板、頭盔運用,就可以從藝廊體驗很多作品。
        有了帳號就能夠製作,帳號已經師生成班,可以派發個人跟小組任務,老師可以適時介入,我利用免費一個月試用版可以收100個學生,與付費的專業版功能完全相同。
    - 平台與APP資源、功能
        在作品製作的部分,從專題、場景、舞台、演員四個層級的概念,對應真實世界看一場演出、作品展演都能貼近相通。
        場景可以表現為混合實境組合運用,APP可以玩AR、VR與MR,結合觸控與陀螺儀運用,同時可以編輯製作。
        教室中,老師大屏、學生平板可以無縫接軌,可以寫程式,讓你有更大、更寬廣的「貼心」機會,表現心裡所想的,都能成真。
    - 學生個人與小組創作、分享
        COSPACES可以學生為創作者,由內而外將每個人心裡世界呈現為螢幕裡的真實表現,所以我說「貼心」,與一般VR Titles,多為利用既有內容與設備,讓學生來參與體驗。
        從自己出發,我有帶過小二的學生,也能在一節課裡玩到、想到與創作,老師還有機會看到孩子不同的創意表現,聽他們敘說與展示、與同學討論交流,還可以再介入互動。
        同時,以重力為例,就跟真實世界的想法相符合,但可以自導自演、設計表現。
        孩子們可以從某些概念跟創造力的無中生有,真實地作用想,進行「數位說故事、策展、虛擬旅遊」。

 attachments/202304/2744853459.jpg

標籤: VR 360 COSPACES

VR the Worlds!VR頭盔的智慧造境時光

      當一個人、一個班或者一個學校,開啟元宇宙的大門時,你要去哪裡?七年前AR You Ready?現在要VR the Worlds!    

※起心動念
      從界面載具的特殊連結性與當下時空的剝奪隔離,我們只能受限在專案申請與現有作品使用嗎?這樣不是很可惜嗎?明明買了設備,可是在兩年所有時間裡,卻未能帶給班上、校本更多的體驗跟發想創意交流的時光與智慧集結,是否感到可惜?

※VR頭盔的智慧造境時光
      在原來的師生既有的教學環境中,即便有了生生用平板的利基,可是仍然所有人真實在現場,全部一起看著彼此與螢幕裡的一切。
現在,可能有些無法或不方便進行、危險的實驗、有些現場看得見可是卻進不去的,例如身體內部、原子結構、科學現象原理與想法的可視化操弄和表現,就可以利用VR頭盔提供沉浸式感知、呈現與互動。
以及,我們所在的現場,可能像圖書館、博物館、學校的校本活動展場,從實境實物可以延伸、探討更多的世界展現深、廣延伸,包括水的三態循環...,我們就可以使用好的混合實境內容、互動APP方式在現場展現出來。
當然,有時只需要平板就可以達成許多應用,然而,導入合適的時機使用VR頭盔,創造獨特的沉浸感時光,更有畫龍點睛、錦上添花地創造更好的學習時光。

※英雄旅程、全知視角
      接著,我們上課當下,不在我們眼前的人事物,還有跨越時間空間尺度的宇宙,就有VR中常提到的模擬世界、真實世界的360影音相片建構出來的互動機會。再加上我們跨越現有時空之現,能夠與虛擬打造的數位分身、孿生,或是現有內容品中的學習知識展現,利用VR頭盔,相對優勢就在於原來師生組合環境中,多了一個而且是只有部分的人沉浸其中的新混成組合,藉由頭盔穿戴者們體驗、描述他們所在的世界,和頭盔外的其他師生開展新的互動與對話,相信就學習設計、主題探究任務的活動機會。我還加過從外部實體與控制VR世界表現的IoT應用,都可以創造不同的人機、人際與物、境的再組合應用。

      此外,又有機會在原本實體現場、網路視訊應用之外,進行多元時空的同步互動。

      這次專案還有XR共學中心,可以規劃其他的老師、專家、學校、媒體企業...,共同打造台灣教育元宇宙。

      未完待續...答案可能在賞煙火的路上與心裡。

attachments/202301/4444977258.jpg

標籤: VR 360

※實境為寶
      教室現場,包括家庭、圖書館、校園、博物館等,人們所在的真實環境,無論是個人或群體,這個物理現場裡,所有的人際交流活動、任務跟物品、場域,都是最寶貴的。校本規劃智慧教室參考:
      利用既有設備建造教室內涵,讓師生進來就直接使用行動載具進行教學,讓大家漸進適應多元的教學互動型態,教室裡無線網路、載具管理、課程使用的APP跟平台,都能讓師生立即上手運用,確實體驗從行動載具貫穿實虛連結,連通雲端資源平台連通,進而展望智慧教學數據生成跟決策分析支援的新常態。
這樣的想法,如德音國小改造原來的電腦教室,圓形的空間中,前端大屏,老師有電腦跟平板,小組端各有有線網路連接的桌機跟螢幕,資訊推車收納學生的每生一平板,無線網路串連,另有 Apple Tv 、軟體投影,以及鏡頭、麥克風跟喇叭。

attachments/202208/3689274889.jpg attachments/202208/9855559905.jpg


※同軸多軌
      有了現場支持師生課堂時光開展,就需要搭載雲端學習平台:讓個人、人際互動延伸網上,善用雲端資源與活動展現呈現。
學習平台為現場實境增添所有數位的可能與多樣性開展機會。真實常軌上,有了數位平台,讓「時間」增加了個別化多樣發展的空間(機會) ,一項作業與任務,就是每個學生的個別時光。

attachments/202208/8661611695.jpg
※Let's 學習吧!
      廿多年來玩過數十個教學平台(定義與規格可能不同,主要以能支持教學活動的就算是),我們善用雲端平台,不只支持現有師生教學、疫情期間同步非同步、混成,還可以規劃校本進修、縣市層級教師專業成長、共備與行政專案聯繫。尤其數位學習精進計畫,載具加上物聯網,讓實虛整合貫連,整合內容、教學活動與學習歷程記錄,更為可期。

attachments/202208/0228145623.jpg

attachments/202208/6120590743.jpg
       之前分析探討,以我個人現在需求、分享資源的設計,我會持續以「學習吧」為例,繼續認真玩真的。以下分享曾寫過的學習吧相對優勢:
◎解決問題、提升滿足、創造價值:
1.既有ICT融入教學教師備課
2.學生載具使用、學習參與
3.帳號密碼簡易安全
4.輔助視訊教學、自主學習應用
5.課程包分享,提供教師個人、領域或學年群、校本架構
6.呼應教育部、局規範指引框架、混成解決方案
7.教師線上研習應用、領域輔導團課程亮點分享
8.數位(Digital+Many)槓桿巧妙銜接
◎使用者帳號:
1.參觀者,完全無需申請即可使用
2.與Google、Facebook串接
3.教育雲、新北市、宜蘭縣openID
4.自行註冊申請
5.教師批次自訂帳號

◎課程內容:
1.課程、影片、書籍、試卷多元檢索
2.公開分享
3.私人授課
4.申請助教
5.官方課程
6.版本對照、知識架構
7.教材出版業者合作
8.國語日報讀報課程

◎平台功能:
1.建立課程
2.章節、內容與互動、評量
3.網站、影片連結與名稱自動完成
4.課程複製共備共享
5.課程經營當責專屬
6.學習者管理與歷程記錄
7.課中活動(需要APP?)
8.語音應用:學生視讀、AI辨識

標籤: 學習吧

公部門單位導入新興科技

     有機會參與公部門單位導入新興科技的建議會議,整理想法。

    對於科技的概念跟使用方式、相關工具平台,廠商、學界跟案例,需要先做基本瞭解與盤點。   
    再回來思考:我們有多少人力跟時間,將在什麼場域上,對著那些目標對象,提供這些作品、造境,期能夠邁向什麼共同願景呢?   
    是屬於工作中融入運用,還是教育訓練跟推廣,甚至是行銷、社群粉絲活動凝聚?  
    所以,其實要思考的是,這些科技結合我們單位本身具備的相對優勢:原來的常務和場域營運、策略規劃中,加上新興科技將有怎樣的加分效果呢?   
    同時,你可能會有時間人力跟經費,要怎麼簽核?主題的內容也需要專業的腳本設計跟開發,所以你成案之後,也許是標案、或者是徵件方式,還有專案管理的人,要有管控的會議,可能需要一些委員,最重要的就是在過程中,隨時保持討論跟持續迭代精進:以現場模擬演練、使用者回饋調查。最後完成的作品還牽涉到載具的普及性,將會影響這次開發後推廣的CP值。   
    還有,這次專案畢竟只是單元主題,有考慮怎麼樣做到接下去的後續,還有持續開發而更完整呢?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面向。  
    後記隨想:如果也當作是台藝大孩子們的專案,我覺得這些就說得通,因為他們真能做到實虛整合、動靜態展演組合呈現。

 attachments/202203/4529572709.jpg

標籤: AR VR Robot IoT AI

重行動之AIRC:5A全方位支持師生教與學

      自己的寒假重行動期許:貫連廿年來「物生心靈」、「創造教學多樣性、添加網路教育味」、「圓援源緣」的不變初衷,這樣從學習網絡(大腦、社會、知識、科技) →智慧造境(3D 、3R 、3T)→AIRC,近可流暢運轉,今天補全AIRC:以校本觀點規劃教學資源中心(IRC)創新營運模式 ,善用5G網絡支持智慧造境及營運,設計5A機會:Anytime、Anywhere、Anyone、Anydevice、Anything,全方位支持師生教與學:從每一個細節到整體,從整體到每一個細節(吳軍 智能時代 )。

      對於「IRC」:教學資源中心與知識管理,初探也快14年 ,還翻找到18年前受訪的紀錄 。再回顧一下教學資源中心的功能:

一、提供課程諮詢的服務
      媒體專家主動參與學校課程的發展,與老師一起設計教學策略,安排適宜的教學活動、學習作業和評量方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並整合教學資源於教學活動中,以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提供教材媒體資源的服務
      媒體專家向校內或校外多方徵集、選擇和購置多元化的資源,以符合師生教學或個別的需要。
三、提供教學的服務
      媒體專家教導師生有關現代資訊科技的新知,推廣檢索、利用和創造資源的知能,使師生成為資訊的識讀者。
四、提供教材設計與製作的服務
      媒體專家協助師生設計、修改和製作所需要的教學資源。
五、營造終身學習社群
      結合學校與社區,營造終身學習社會的理念,教學資源中心應提供給學校師生及社區人士每一個人成為終身學習者的服務。


      幾個月來,我也多次到台北市南湖國小打擾李官岷學長,他正是全國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國小正式編制「教學資源中心」主任喔!這次的想法承自他的啟發,有關未來創新營運想望,還會持續與學長多加學習!

      ICR加了個A,主要來自5G的想望:Anytime、Anywhere、Anyone、Anydevice、Anything,都促成了更大量、更快速與多向度的連結,若能為師生教學提供網絡與智慧造境,每個A都可以發揮功能!此外,我也把AI、AIR、RC埋設在AIRC一起:AI~人工智慧資源中心,AIR:人工機器人連結,RC:研發社群。

      5個A之中,智慧造境已探索「AnywhereAnydeviceAnything」,而Anyone,就是動態建立這樣的支持系統:每個人自我增能、增加生產力,也能助人連結與造境,形成永續營運的智慧學習網絡。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我們學習、互動與服務的對象。

      這樣的時光(Anytime),正是人們在某地所提供某些設備跟環境(包含人群互動)下,節省教師備課時間,共同交流,學生可以自主探索、協作學習。還可以整合外部資源與支援,遠端設定、遙控或者與人遠距同步或非同步互動。這樣的情境支持每個人當下當責都有任務、都有驅動,更獲得沉浸的支持與領悟。

      藉ICT(資通訊科技)的相對優勢,與創新時間槓桿效益,加上人心、力的持續積累與成長,從親師生個人到校本,再到縣市和全國與世界,讓教學受到支持、知識管理積累智慧,進而促成個人數位躍升與組織轉型。

attachments/202103/1957236169.jpg attachments/202103/1506000413.jpg

試想「純iPad」的教、學事件精彩!

      前天見學高雄「快易通」營運中心(英明國中)iPad教師培訓,驚喜巧遇Sango主講,在他介紹的過程中,有兩點體會發想。

attachments/202011/2137576930.jpg attachments/202011/0172720542.jpg

      首先是iPad不僅有海量APP任選之外,更重要的,如常用的教學需求,如製作簡報,iPad的可選用工具相對更為彈性:Keynote、Google簡報、PowerPoint。這樣對於創造教學多樣性而言,具備開放與相對優勢。

      第二點,台灣當前資訊融入教學現場,凡是提供學生端載具參與學習互動,iPad佔很大部分。

      這讓我想想,以「蓋聶(R.M.Gagne)學習條件與教學事件」(見文末)全貌來看,很單純的就是在教室場域裡師生組成、人際、人機與現場環境加上網路雲端的組合,就是以「純iPad」(借用Sango拍攝的相片 )來進行教學,是否該盡早讓具備或借用設備的學校裡的每位老師,都能知曉、熟用iPad?(自己的答題想望:提出一個行動學習研究)。


準備:

1、有資訊充電車方便推送到每一個教學場域,車上自備無線AP更佳,每台iPad開機即可連結網路。
2、學校利用MDM派送安裝App ,也設定好「課堂」APP ,這次在高雄看到,連學生的「課業」 也安裝好了呢!
3、原來教室裡面既有投影機或大屏,具備軟體或硬體式的無線投影功能。

attachments/202011/4381664728.jpg attachments/202011/9602402441.jpg attachments/202011/8187634046.jpg

教學:

1、可以先從老師手上一台iPad開始。一方面老師展現教學解說、網站或影片,也可走動即時拍攝教學實物、學生作品、示範實作歷程,可即時加註說明、紀錄。在熟用iPad基本功能、示範操作後,設計未來發放學生端載具的教學主題與活動。

2、學生的自主探索、協作活動、作品創作、分享展現。
2.1、多人小組一台,這裡需要老師的班級經營與常規引導,從中也發現不同孩子的偏好、表現與平板使用經驗。可以適時安排輪流或指派小組長方式,也為之後一生一平板教學活動鋪設穩定的常軌。
2.2、每個孩子一台平板,老師先想好如何發放、收回平板,以及在實體教材、活動與平板應用的流暢轉換,並且讓孩子們知曉與遵循。
2.3、若有登入相關平台帳密,拍攝個人作品資料,對於「公共載具」、「個人專屬」的認知習慣,需要持續提醒、養成習慣,也有賴維護端費心協助。

      從行政端來看,先以老師一平板、小組一平板,也是當前仍未一生一平板、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方案未成熟的權宜考量。

3、依教學進度進行的活動,大多是老師依需要提供學生平板操作時間。漸進地學生可能有自由探索、小組合作任務的PBL活動。從瀏覽器開始探索、資料閱讀引用,加上畫註、錄影錄音,都是基本要讓孩子們熟用的。再結合AirDrop 分享檔案、老師可以派送學習資源,或者學生間分享作品。

      老師也一定要活用「課堂」APP :在班級中的任何 iPad 上,啟動特定的 app、網站或教科書頁面、讓教師與學生共享文件,或是使用 Apple TV 在電視螢幕、顯示器或投影機上分享學生作品。還可以查看學生正在使用哪些 app、將學生的裝置轉為靜音。

      這樣的基本樣貌,是「純ipad」就可以創造出來的教室風景。結合下列學習條件與教學事件的聯想,在一節一節推進的教學時光中,連結老師與學生們的所有腦袋,從大腦認知的事件描述,再衍生『教學模式、策略、環境規劃與活動設計』,相信老師可以發揮更多專業經營與教學!漸進地,再為不同教學主題、場域,結合適用的App,添加教學精采更是可期。

attachments/202011/4137000388.jpg

蓋聶主張「學習之九個階段」

描述

階段

功能

準備學習

1.注意

使學習者注意刺激

 

2.期望

使學習者預設學習目標

 

3.檢索至運作記憶

使學習者回憶起先備的能力

獲得與表現

4.選擇刺激特徵的知覺

使重要之刺激特徵暫存於運作記憶(短期記憶)

 

5.語意的編碼

將刺激特徵和相關資訊轉移至長期記憶

 

6.檢索與反應

將儲存之資訊轉回到個體之反應發生器並發動反應

 

7.增強

證實學習者之學習目標達成

學習的遷移

8.檢索線索

為日後習得結果隻回想提供額外之線索

 

9.類化

增進學習遷移至新的情境

學習階段與教學事件的關係

描述

學習階段

教學事件

準備學習

1.注意

利用不尋常之事件問題或改變刺激來引起學生之注意

 

2.期望

告知學習者學習的目標

 

3.檢索至運作記憶

刺激學生回想先前的學習

獲得與表現

4.選擇刺激特徵的知覺

呈現明顯之刺激特徵

 

5.語意的編碼

提供學習輔導

 

6.檢索與反應

誘發實作表現

 

7.增強

提供回饋

檢索與遷移

8.檢索線索

評鑑實作表現

 

9.類化

增進遷移


     

標籤: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