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繼續整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uth Korea」(教育的數位轉型:南韓案例),從數位教科書政策推進,再到AIGC助力數位教科書的規劃。

attachments/202404/7991137074.jpg attachments/202404/1339323534.jpg


3.2. Digital Textbook (數位教科書)
    隨著數位轉型已成為後 Covid-19 時代的重要議程,培養數位技能已成為教育的重點。
數位教科書是互動式數位化教科書(不僅僅是PDF教科書),在傳統教科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豐富的VR(虛擬實境)學習、評估題、補充和深入學習材料、學習支援和管理功能。
推廣數位教材的目的是補充教材、改善課堂教學、支持學生自主學習。
    數位教科書的開發和傳播始於理念確立和技術引進的原型開發階段(2008-2013 年),隨後進入試點學校試點應用階段(2014-2017),並自2017年開始擴展到學校課堂實施。2018 . 2015年修訂的國家課程包括廣泛的內容
數位教科書中的內容可以增強對學習的理解,讓學生獲得傳統課堂以外的多元體驗。總共開發並提供了 325 種沉浸式內容,其中 3 種 VR 和 AR(擴增實境)內容為 50 種,提供2018 年小學三、四年級學生。
    建立了基於數位的社群Wedorang和整合的使用者帳戶認證系統,來支援數位教科書的使用。
Wedorang 是一項面向學校的單元學習社群服務,支援教師和學生之間與數位教科書相結合的溝通、資源共享和協作活動。它提供了各種功能,例如任務提交和回饋、個人和小組學習活動結果的管理以及學習檔案的創建。
    為了支持數位教科書的使用並加強教師能力,指定了試點示範學校。自2015年起,試點示範學校獲得免費使用數位化教科書的權限,並於2018年開始向其他學校推廣應用。隨著中小學無線基礎設施的普及,2018年使用數位化教科書的學校數量增加,疫情期間數位教科書的使用有所增加。為了分享教師使用數位教科書的經驗,數位教科書教師支援小組和學校數位教育課堂已於2022年開始運作。
    隨著 Covid-19 導致遠距學習的擴展,我們提供了網路檢視器服務來加強課堂支援。沉浸式內容包括適用於AR和VR的新技術,是根據2015年修訂的國家課程開發的,並與數位教科書鏈接,使得間接體驗現實生活中難以體驗的現象(例如外太空)成為可能。
    在監測和評估數位教科書影響方面,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數位教科書中基於 AR 和 VR 的沉浸式內容對提高學生積極性和創新學校教學法有正面影響。然而,必須提供學習設備、無線網路和技術援助的持續升級(Ahn et al., 2020)。數位教科書試點學校的師生表示,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積極提升(Kye & Kim,2016)。

attachments/202404/8690684975.jpg attachments/202404/0728230856.jpg


4.1. Digit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itiatives: AI-embedded Digital Textbooks(數位教育創新措施:人工智慧嵌入數位教科書)
    2023年2月,韓國教育部宣布了教育數位轉型的大膽願景。隨著ChatGPT等生成人工智慧(AI)在全球的普及,教育部推出了基於數位化的教育創新計劃,其願景是「實現全民個人化教育」(教育部,2023)。

    實現針對每個學生的能力、偏好和學習環境進行最佳化的教育體系已成為培養每個學生基本技能的重要政策目標。這與「學習革命,培養全民人才」的國家政治議程有關。要營造一個讓所有學生都能過自己的生活、透過個人化教育成長的教育環境。

    這種個人化教育可以透過尖端技術來實現,使任何人都能實現與其能力相符的教育目標。政府一直密切關注人工智慧,因為它被視為一種有潛力透過創新傳統和當代教育規範來帶來教育新範式轉移的技術。借助這項先進技術,人們有望透過基於數據的指令,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高品質的教學。在這個數位轉型時代,教育內容和方式要求根本性變革,公共教育也需要大膽變革。人工智慧將成為一個先驅,能夠為傳統的學習方法、媒體和能力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其目的是加強以概念為中心、解決問題的教育,以培養創造力、批判性思考、性格和協作技能。

    教育部計畫確保所有學生在師生緊密聯繫的環境中,根據其學習目標、能力、學習程度或階段接受個別化教育。我們期望學生成長為積極的學習者,透過專案、合作活動、辯論等方式與其他學生一起創造課程,而不僅僅是簡單地接受知識。根據學生的個人需求,建立不同的學習路徑,並在需要時輕鬆補充和深化自己的學習。
教師的角色正在從傳統的領導者和知識傳播者擴展到學習導師、教練和社會情感領導者。嵌入AI的數位教科書將配備AI導師功能,透過對AI導師的分析,教師將能夠根據學生的個別特徵進行授課,並扮演以下角色:
    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能力。除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個人學習成果的學習設計之外,還需要透過觀察和診斷社會情緒變化來提供穩定的諮詢和指導。
在教與學方面,重點是培養應用知識的能力,而不只是獲得知識,透過擴展各種方法(例如基於專案的學習和其他創新教學手段)。透過各種課堂活動,學生將能夠獲得自我表達、相互尊重和協作等社會情緒能力(MOE,2023)。該政策的核心策略和方向如下。首先,它的目標是透過利用先進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能力,實現“全民個性化教育”,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同樣,教師的角色需要轉變,以透過指導培養高階技能,例如同理心和社交能力。其次,必須從2023年至2024年開始建立試點計畫和推廣方法。為此,將選擇在數位教育方面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主講教師,並在同儕培訓計畫中發揮指導作用。第三,將與數位平台政府委員會、科學和資訊通信部、工業、貿易和資源部以及公共管理和安全部建立廣泛的合作體系,包括與學術界和政府專家組建立夥伴關係。教育科技業。與省教育廳長協會以及大都會和省教育廳的積極合作對於試點計畫和數位教科書開發的成功運作至關重要。此外,這些措施旨在擴大教師實踐社群(CoP)的參與。

    該政策的核心任務是嵌入人工智慧的數位教科書,它有助於個人化教育,根據每個學生的程度製定不同的學習階段。人工智慧嵌入式數位教科書被定義為「配備各種學習材料和學習支援功能的教科書,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支援適合學生個人能力和程度的各種個人化學習機會」(教育部,2023)。嵌入人工智慧的數位教科書將應用於小學三年級四年級、國中和高中一年級從 2025 年起,數學、英語、電腦科學和韓語將全面開放。試點實施後,政府計劃逐步擴展到其他科目和年級。政府預計,在人工智慧嵌入數位教科書的推廣中,擁有教科書開發經驗的出版商和擁有新技術的教育科技公司將能夠合作培育新的生態系統。

attachments/202404/1611269669.jpg attachments/202404/1457707906.jpg



 

      認真細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uth Korea」(教育的數位轉型:南韓案例),這是由KERIS總監JONGWON SEO撰寫。

      從摘要看南韓歷經疫情前後的科技支持教育的整合發展與帶動教育數位轉型的關鍵,對比自己去年底畫的階段演進表:疫情停課(網上學習)→數位學習精進(校內行動學習)→AIGC發展(智慧學習),也可做為台灣接下來發展參考。

 attachments/202404/0050791099.jpg

      以下文章摘要由Google翻譯供參:

      本文介紹了技術整合的進展以及它如何發展成為韓國教育轉型的關鍵措施。 Covid-19 大流行為我們的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促使政府專注於技術整合以防止學習損失。科技已融入教育的各個領域,包括擴大教學數位平台、開發互動式數位教科書、提高教師的數位能力以及加強創新政策主導的夥伴關係。

      將技術融入教育的著名實踐包括 e-Hakseupteo,它在大流行期間提供遠距學習。 e-Hakseupteo 是一個公共教育平台,透過向遠距線上教育系統過渡,在支持不間斷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允許小學、初中和高中約 550 萬名學生和超過 43 萬名教師同時訪問。韓國推出遠距學習計畫是為了應對全球危機,使該國能夠透過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數位轉型向傳統學校系統過渡。
數位教科書在後 Covid-19 時代變得越來越重要,透過 VR、評估問題和管理功能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建立了基於數位的社群 Wedorang 和整合的使用者帳戶認證系統來支援數位教科書的使用。研究表明,數位教科書中基於AR和VR的沉浸式內容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教學創新,但學習設備、無線網路和技術援助方面的不斷升級是必要的。   

      Jeeshik Samter 是一個以教師為中心、基於線上的知識共享系統,旨在增強學校環境中的技術能力。它於2020年7月推出,旨在分享必要的技術能力和知識,讓教師可以隨時隨地上課,並與導師即時交流。這項服務的範圍和方法多樣化,包括建立教師實踐社區(CoP)、數位實驗室和特殊機構級課程。

      EdTech SoftLAB 成立於 2021 年,致力於促進校企合作,旨在為快速變化的教育環境中的教育創新奠定基礎。它作為驗證在學校應用高品質教育科技服務和解決方案可行性的測試平台。 EdTech SoftLab作為EdTech在教育領域的活化中心,為教師和學生提供體驗各種類型EdTech的機會,也為EdTech公司提供根據使用者需求開發服務和解決方案的機會。

      韓國教育部宣布了教育數位轉型的願景,重點是「實現全民個人化教育」(MOE,2023)。該計劃旨在創建一個針對每個學生的能力、偏好、和學習環境。該政策的核心任務是嵌入人工智慧的數位教科書,它有助於個性化教育,其中學習階段根據每個學生的水平而變化。政府計劃逐步擴展到其他科目和年級,與出版商合作開發教科書專業知識,並與教育科技業合作開發新技術。

      科技是提高認知和非認知學習成果的重要推動因素;然而,主要焦點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透過收集和分析教育決策數據,利用科技進行實證決策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為了利用作為透明決策過程基礎的數據,應將各種社會經濟數據與教育數據連結。作為變革的推動者,教師在政策的成功實施中發揮關鍵作用,應成為教育改革的中心。負責任地使用科技和創造數位文化將成為國家教育政策的核心部分,也是需要透過國際合作應對的迫切挑戰。將科技融入教育系統需要全部門的協作,並且必須涉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積極參與。重要的是不要陷入以技術為中心的思維模式,認為僅將技術引入學校就可以解決教育的問題和當前的挑戰。

      KERIS部門組織圖:

 attachments/202404/9527056721.jpg

      接著繼續整理:在科技融入教學應用中,提及數位教科書,而教育創新應用裡則談到人工智慧嵌入智慧教科書。
      Notable Practices of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 Education:Digital Textbook
      Digit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itiatives: AI-embedded Digital Textbooks 

      日本文部省「学習者用デジタル教科書等に関する 参考資料集

      去年七月「台灣應朝向發展數位教科書目標努力」 期許。

      南韓教育課程評量(KICE)、政策發展(KEDI)與資訊服務研究(KERIS)網站

以班級導師為例,可以怎麼玩IoT呢?

       先畫格本玩模擬想像 ,再細看試算表規劃,也回顧IoT智慧教室目標(運用物聯網的智慧教育規劃初探)。
※基礎分析
      結合智慧造境的想法,把班級座號、學號、學生證悠遊卡號,建立一個關聯Google 試算表,NFC貼紙每張的號碼也先讀過一次建檔,後續欄位可以結合人員,物品,地點或時間,當然,細一點還可以結合學習活動、知識點,此外,還有QRcode可以玩,呈現內容,觸發活動,個人化支持…,可以邊做邊玩想來迭代推進。
      QRcode可以自由生成,使用者自己看讀,也能結合物聯網串連,自學看跟全班控播看都可以。
      我想到的自由串玩:人在卡在,貼紙與讀卡機自由出沒,由老師設計主導,QR Code自由發揮,做,貼,使用,讀取端可以利用電腦視訊鏡頭,手機、平板,WebAI車。
資料積累
      在試算表方面,除了建立班級座號、卡號跟對應貼紙號碼之外,可以考慮這些數字是針對人,針對活動、也可以是一號一卡,也能可以多用途設計(如不同頻道與訊息,在觸發當下一魚多吃)。在試算表的紀錄應用上,譬如簽到退時間,作業繳交與否,還有輸入成績,可以輸入班級座號,就輸入成績到每個學生對應的欄位、全班的表格,或者是個人的表格分頁,班級座號的成績甚至可以成為個人試算表的分頁名稱,或者把班級座號、卡號來當作物聯網頻道、訊息的方式來發送。當然,同樣的概念在QRcode 也通,甚至組合混搭更好!

※教學經營
      在班上環境的活動運用,教室或校園裡有座位、書本、平板,教具與學具,海報與佈置。活動的部分,能夠留下個人、小組跟全班的歷程資訊,作答的紀錄。
在Google簡報跟YouTube影片,利用之前的程式,可以自看與控播,可以寫筆記、試題作答,也可以交由孩子們自己設計創新應用,值得期待!
還有還有,這樣的班級…以後我還可以遠距亂入一起玩呢,呵呵!

attachments/202310/8776956815.jpg attachments/202310/3879166547.jpg


      今天起到周末,要來完成(玩呈)「造智慧境玩ePBL」!(細看試算表規劃)

一筆資料就是一個活動。

從編號開始,編號可以是文字、QR Code、NFC,物聯網的訊息甚至頻道。
有名稱,功能說明,這個活動要做什麼。有超連結:包括程式碼、播放網頁(教師與學生雙版)、萬用遙控器、解釋的圖文影音。
YouTube影片,超連結、時間,可以多段標註,夠有TTS文字說明語音。有提問,這是老師事先準備好,或即時輸入鍵檔皆可。
資料寫入,主要有學生的個人登錄,看影片寫筆記,以及答題結果、作答時間跟作答正確與否的檢核,希望可以應用亂數出題,還能將全套題庫答完。
Google 簡報,是超連結、頁數,各頁的多媒體組合元件也可以是超連結,甚至是頁數樹之間轉換。
當然還包括學習者切換看各頁的時間,和老師指定頁面的設計,針對內容是什麼以及作答的回應又是哪些,都能依需設計,如實紀錄。
還希望這個總表的大數據,還能再利用,老師可以在運算後再介入,達到自動、互動、控動與智能支持的機會。讓一節課的全貌,都能在師生互動中,將真實發生的事物歷程加以記錄與建成數據、再利用。

標籤: XR QRCode NFC 360 AR VR IoT

      近一年來,帶著期許、提醒、批判與感慨,還是喜鵲心展望未來完成式!自去年底11/26初見「數位學習精進方案」想法時先想到以下挑戰:
台廠將情何以堪
平台多元齊營運
內容商數位盤點
學習輔助跨實虛
親師生互動挑戰

attachments/202210/7149955645.jpg
      陸續有了數位學習精進18想 ,帶著期許、提醒、批判與感慨,還是喜鵲心展望未來完成式!     

      針對計畫三項「內容、載具、分析」組成,我以3C進一步描繪:Connect、Cloud、Clever。結合今年親子天下年會主題,我們也享受著「統合統合心智,學習學習革命與營造營造幸福」的教學時光。

attachments/202210/3201153983.jpg attachments/202210/1333751084.jpg


Connect,連通:人際、實虛與時需
      從載具的購買運用開啟了人機互動的新常態現場。串起許多連結:包括數位運用、環境混搭與人際之間,也翻轉師生互動派典移轉,尤其在體驗過疫情期間線上課程後,如今的教學現場、混成模式,都是未來可支持更好學習的樣態。
      每個人的眼睛到手指與螢幕間的零距離觸動,連結了世界無遠弗屆的網路資源,環境現場開展元宇宙混搭、物聯網混合實境,甚至加上AI機器人。
      連通人際與開展,同事之間的互動增加了,各種討論跟跨域統合的機會增加了,以及平板載具使用的交流經驗增加了。無論是社群或者是校內的夥伴,從校本到縣市辦公室之間的交流、資訊組長之間的交流,包括到國家政策、產官學研之間、媒體的交流都增加了連結。
      還有,MDM到底可以如何發展、行動研究、DBR實驗設計研究機會也創造出來了~

attachments/202210/4127025143.jpg attachments/202210/5618579127.jpg

attachments/202210/5710315060.jpg attachments/202210/1949177499.jpg

     

Cloud,雲端(溝通):k12 cloud@TW
      有了載具促成各項連通後,再從內容、雲端平台工具,串聯真實教學時光中所有人際互動,善用內容資源達成教學目標,同時,基於雲與端連結,瞬間連通,讓資源、資訊適足到位,也養成國家最重要的人力資產。
      或許您會說:買了百億以上的載具,數位內容才花十多億夠嗎?
當然,若只是看金額是相對很少沒錯,但別忘了:設備的使用在人,也就是教室裡的師生,在課堂時光中的所有互動,都依課綱素養導向,活用教材、內容為載體,營造於學習情境中,支持學生探索與合作交流,換言之,內容,確保了教育系統所有人的行動與目標達成。
      此外,別忘了,整體學校運作也有著龐大經費,以人力成本為最大宗。因此,我們是以內容、平台與工具來支持所有師生的智識成長與素養表現,這是「畫龍點睛、槓桿運轉」的核心基礎,也是確保實際教學中積累了學習歷程紀錄的精所在。

attachments/202210/3852269660.jpg attachments/202210/5249530862.jpg

Clever,智能:全普適支持教與學
計畫三「教育大數據分析計畫」之預期效益:
學生:提供個人化學習歷程、評量結果及相關課程推薦,能有效學習並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提供教學引導及課程設計、學生學習狀況建議,教師能實施差異化教學與適性學習,因材施教提升學生基本學力。
家長:提供學生學習學習歷程、評量結果,能了解學習狀況或因難,讓家長能適時給予協助及幫忙或鼓勵,以增進學習自信心
學校:提供學生學習情形、學習扶助、課程實施及評量建議,以調整課程安排或師資配置等教學措施。
政府:提供循證合宜及有效率的政策建議,做為教育政策制訂與修改、教育預算及師資規劃與配置,以提升教育品質。

      從設備聯通、內容資源雲端支持教學現場精彩時光,都能夠留下歷程紀錄與教育大數據。無論設備、環境、平台有多智慧,最終都依賴有效執行、養成學生的智慧才重要。
      因為有了人與設備、內容、目標、活動、學習管評的全連通、全流程,就有智慧的全普適:可即時支持與陪伴每一個未來的教、學時光。
      我自己共襄盛舉玩智慧造境2.0,也是依社會建構學習理論的環境、思考、行動,以致生活、學習與槓桿活化(EPB3L)。從學習網絡到Io3T、AIRC,逐步建構每個智慧教室裡的3C願景,以當事人為主體、老師仍是主導者,在教室、家校主場中,經營獨一無二的每一次精彩教學時光。

 attachments/202210/3486058445.jpg

attachments/202210/8608958222.jpg attachments/202210/7714188433.jpg

家長日親職講座:如何親子共學科技應用

      本來想整理一個家長日關於「數位學習精進、生生用平板」的校本說帖,正巧受邀老友學校的家長日親職講座邀約。在準備過程中,覺得應該更上位地觀照:如何親子共學科技應用。以下先草擬方向:
      我建議家長從自己「工作職場」、家中「孩子學習樣貌」,以及學校「新常態數位學習情境」三個場域來看,如何無縫接軌,為孩子營造一個主動學習、樂在探索並與人協作的學習全境?
      藉著數位(Digital & Many)科技,我們一齊陪伴孩子善御數位與實體相接的學習機會,也就是家校相通,以新北市為例,利用親師生平台,孩子們一個帳號就能連通往許多數位學習網站,這樣水到渠成的機會,我們一定努力勢在必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當然也會擔心:網路沉迷、不當使用、社交霸凌.....,這些必然存在,我們當然在乎!不過,藉由親師合作共識、建立學生正確數位素養,以及同儕(大人與小孩)相互支持,相信能讓「可連接數位應用的時間」比例,朝向更多我們期待方向來推進。負面狀況絕不可能消失殆盡,但讓孩子知曉:就像熱水不可碰、交通安全要當心一樣,讓他們有自主判斷、獨立負責的心態,我們才真能放心放手。
     我也想邀請大家回顧疫情以來的在家上課情況,新學年開始,沒有任何人敢保障絕對會是怎樣的上課樣貌。但也像上述避免負面應用的原則,我們還可以更積極作為。在老師引導下,提供孩子們自主投入、合作學習的網路探究機會,配合原有的班級教學、領域進度,進行跨域主題統整活動,尤其在數位閱讀、博物館資源應用上,只要網路通連,無時無刻都是學習寶庫與活動樂園。
     最後再提「智慧造境」。現有家校實體環境中,結合物聯網、混合實境應用,可以讓環境成為孩子們除了教師、同學之外的第三個老師。尤其利用行動載具更是如虎添翼,讓孩子沉浸於家校相連的學習設計情境中,還可以善用隨身攜帶如手機、實體學習教材,進一步數位、實虛整合連動。不久的將來,還有大數據與AI應用可掌握學習進程,進而提供適性個人化的引導。
      在最後提醒初始所提:職場、家庭與學校,如何流暢串接,我們一起智慧造境Paly!

attachments/202208/4484318822.jpg

      以台灣當前教育現場,班級裡大多為「一師多生」現況,想達成「大班式個別化學習」,本來就是超級挑戰。不過,在相關的政策文件中,仍有前瞻的願景規劃和政策面的務實努力,絕對值得期待。以下整理新北市、台北市與教育部三個政府單位的政策文件資料。『『』』內為文本引用。
       2018年7月,新北市教育局出版2019~2022「新北教育123」四年計畫中,關於「推動數位教育計畫」計畫內容:『『升級資訊基礎設施、建置智慧互動教室、推動新興資訊科技、發展適性學習系統、強化師資專業職能、產製完整智慧學習課程。預計於111 年12月達成:
(一) 系統依據學生學習歷程自動診斷學生目前知識節點學習狀況,並自動推薦相對應學生程度之課程給學生,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成效。
(二) 幫助教師及決策人員掌握學生學習情形,提升成效評估及決策制定品質。
』』
      此時看來,當年的預期「未來完成式」,在時機成熟上稍有落差,尤其在生生有載具部分。如今搭上全國數位學習精進計畫,以及未來四年新北市再規畫投入20億經費打造「未來智慧學校」,繼續努力與期待。


      2022年3月臺北市發表《智慧及資訊科技教育白皮書》,三年經費超過12億。
『『運用 AI 科技整合臺北酷課雲、臺北市國民小學科技化診斷評量及酷學習教學平臺等系統,建立酷課雲 AI 學習成效診斷平臺,全面滿足老師課間教學、教學診斷、補救教學及課後自主學習等四個教學需求。
      本局規劃透過上開各平臺功能整合,標籤及定義各學層、各領域教材與評量難易度,透過學生學習歷程、學習時數、學習紀錄累積及評量診斷表現,運用模型演算分析個別學生知識發展整體情形,藉以瞭解學生學習成效,提供學生個別化學習回饋,作為教師適性指導依據。
      未來,本市教師可參考 AI 數據分析資料,確實掌握每位學生學習進度與個別狀況,預測學生學習知識斷點,提供下一階段先備知識資料、引導學習或預為解決學習問題,提供適當學習資源。針對學習進度落後學生,也可以訂定客製化補救教學內容,以主題式教學方式改善學習落差情形,達到 AI 智慧教學適性學習的目標
。』』

      這計畫推出時間適逢智慧教育時代之盛,從人力配置、平台內容開發、教師學生大屏與行動載具全方位總體考量,相信執行推進能步步到位,亦可發揮擴散與永續營運之效。

attachments/202207/7645316951.jpg attachments/202207/6117727721.jpg

      2022~2025教育部數位學習精進計畫,總經費200億中,每年1億,建立教育大數據分析與應用。
『『透過大數據分析,提供政府、教育單位循證合宜及有效率的政策建議,包括城鄉差距分析、教育預算規劃及課綱制定等;提供學校單位,學生學習預警、學習扶助與部定課程制定建議;提供教師教學引導及課程設計、學生學習狀況建議;提供學生個人化的學習報告與課程推薦;也提供數位學習介面調整與內容改善建議,以邁向適性學習及公平優質教育。』』
      從全國普適新局來看,尤其偏鄉學校已是生生有平板,更盼計畫務實執行,讓學子都能得到最佳學習支持與成效展現。

 attachments/202207/9578549978.jpg

      過年期間看到「第十七屆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徵稿活動,原徵稿時間延期到昨日,但自己過年期間除了論文加油之外,也時不時玩想「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111-114)」,「新北數位教育計畫四年計畫(108-111) 」,同時回憶4年前在美西「玩美旅程」,當年的今天才返台,哈哈!      

      應該說本來有想投稿但未成....,先整理研討會目的與研究主題清單,繼續開始認真玩四年!

會議目的:

      提供學界、各級學校及產業界對數位學習的創新及應用有興趣的人士一個交換心得、經驗及需求想法的機會,誠摯邀請您來參與此一年度盛會。

徵稿主題:

1. 無障礙數位學習(Accessible e-Learning)
2. 數位合作學習與個人化學習(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puter Supported Personalized Learning)
3.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Classroom, Ubiquitou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Enhanced Learning)
4. 測驗與評量(Testing and Assessment)   
5. 遊戲與創新科技研究群(Game & Innovative Technology)
6. 語言學習(Technology Enhanced Language Learning)
7. 教育大數據(Research for Big Data)   
    1. 教育數據分析方法       
    2. 探討數據倫理   
    3. 推動學習資料收集       
    4. 概念框架的實現
    5. 數據導入課程的實作   
    6. 數據型應用研發   
    7. 以數據支持校務行政
8. 資訊科學教育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9. 其他議題:       
電腦輔助科學學習(Technology Enhanced Science Learning)
創新學習軟體設計(Innovative Design of Learning Software)
數位學習理論(Theoretical Foundations in Digital Learning)
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學習(Augmented Realty and Virtual Reality-based Learning)
情感運算與體感技術在教育之應用(Application of Affective Computing and Motion Sensing in Education Research)
磨課師與翻轉教室(MOOCs and Flipped Classroom)
物聯網在學習上之應用(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 Digital Learning)
新興科技在數位學習之應用(Applic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Digital Learning)
創新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開發(Innovative Curriculum Design and Instructional Strategy Development)
其他與數位學習相關之議題(Other topics in Digital Learning)

  attachments/202202/8674157502.jpgattachments/202202/3746789482.jpg

標籤: 數位學習

初探「5G教學應用」發想資源

      行動學習資格考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除了數位轉型,也探玩5G教學應用。

      常看的兩本雜誌,最新期都以5G專題報導:

※遠見雜誌:「台灣飆5G   通訊整合能力╳最佳實驗場域,孕育萬物聯網智慧島

※數位時代:「為未來設計的網路 」,探討5G不純然是速度的躍進而已,它是針對未來所設計的網路。當一般人士還在質疑是否需要5G時,產業界領航者早已身先士卒,積極卡位這場標準還未確立、競爭框架卻已成形的商業大戰,是一個想像力有多大,商業規模就有多大的新戰場。

      加上5G手機廣告推播也愈來愈多,看似我們將迎來5G新時代之餘,是否對於教育現場也將帶來新一波轉變?

      開始探索前,我以這樣的批判預想開始自問: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否因應5G而有新項目非達成不可的嗎?現場教師準備、設備普及全方位到位了嗎?
※如果體制調整與心態、文化轉變,快不起來,而且公文簽核經費執行,能追上5G的科技研發與應用速度嗎?
     

      當前教育部正規劃著當時5G頻譜競標金經費的教學應用,期待慎奇甚期。

      我先利用「5G in K-12」查詢,先看5個網站的標題與探討,日後再好好構思與言行。

Fact or Fallacy: The Promise of 5G for K–12 Schools

      事實:5G可以提供更好的連線效能,促成創新教學     
      謬論:一旦5G推出,4G設備將無法工作?5G對人們有害,甚至會傳播新冠病毒?

What is 5G and its Role in Education?      

      提及學校應知道關於5G的五項首務,也探討對於數位落差的影響。

Is K–12 Education Ready for 5G?

      藉由5G教育研究測試,提供K–12學校為5G做準備的建議。

A Personalized, Interactive K-12 Education Powered By The 5G Era

      5G帶來為個人化學習的幫助:實體空間轉變,提供沉浸式,互動式學習,流暢取用社會服務,適地適人教育應用。

What K-12 leaders should know about 5G technology
      提及5G在物聯網串接起來的新速合作網絡狀態下,資訊與教育管理已超越原本資訊科技與學校圍牆的範圍。

標籤: 5G I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