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全局式學習與大腦ABC

      原本看了這本『7原則 打造全局式學習 』,想把一個多月來看的多部電影『黑天鵝』、『命運規劃局』、『啟動原始碼』、『珍愛旅程」、『藥命效應』,做一番『看電影體驗全局式學習』的分享。七大原則是這樣:

1.掌握全貌(Play the whole game)
2. 讓這個課題值得學習(Make the game worth playing)
3. 進行困難的部分(Work on the hard parts)
4. 客場比賽(Play out of town)
5. 發覺隱藏的層面(Uncover the hidden game)
6. 跟團隊及其他團隊學習(Learn from the team...and the other teams)
7. 學會學習(Learn the game of learning)

      不過,今天看到這個OECD的『Understanding the Brain: The Birth of a Learning Science』,第一章『An “ABC” of the Brain』可以下載全文 喔!尤其看到其中的『H』:“Hands on” and Holistic – learning by doing,正是全局式學習的最佳寫照喔!決定先介紹分享。當然,其他25個字母的字詞意思,也可以統合來規劃一次看學習的『全局』呢!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知識獲取
Brain 大腦
Cognitive functions  認知功能
Development  發展
Emotions  情緒
Functionality, neural base of learning  學習的神經基礎~功能性
Genetics  基因
“Hands on” and Holistic – learning by doing  動手做,整體學中做
Intelligence  智力
Joy of learning  學習的樂趣
Kafka  卡夫卡
Language 語言
Memory  記憶
Neuron  神經元
Opportunity windows for learning  學習的機會之窗
Plasticity  可塑性
Quality existence and healthy living  生存品質與健康生活
Representations  表徵
Skills  技能

Team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小組與社會互動
Universality  共通性
Variability  變異性
Work  工作
… XYZ  與大腦持續演進中...


      尤其,剛才的『H』,還用了孔老師子的名言喔!明天再『動手』把A~Z自由組合一番!

attachments/201104/7976450416.jpg

      再談一次資訊月~科技進展的速度與轉換,除了硬體更新、網路應用多元之外,是否教學應用ICT的派典,也有所轉移呢?

      大家一定聽過『Learning from computer、Learning  about computer、Learning with computer』的觀點吧!沒錯,就是Jonassen教授在1996年的『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書中第一章標題!

      他界定Learning from computer ,指的是電腦輔助教學、Learning about computer,有關於電腦素養,而Learning with computer ,則探討善用電腦成為促進學習的認知工具(Mindtools),希望發展批判思考與促進合作學習。

      到了2000年有第二版『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 engaging critical thinking 』,已經談到同步與非同步視訊會議工具的應用了喔!

      而2006年的第三版『Modeling with technology : mindtools for conceptual change 』,強調以科技輔助思維建模、概念轉變,許多工具與網路應用的介紹,都有很多參考價值喔!

      相較於逃開資訊月會場的熱鬧後,搭20路公車經過附中、從信義路、永康街走到師大圖書館,獨自、安靜著,看這樣的學者十多年來的努力和與時俱進(好像自己常跟孩子們說看著他長大的感覺....),再次提醒自己享受著這種探究『心之技、技之心 』的幸福!

ps:繞到出版社網頁,原來還有一本『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 with technology :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也是1999、2003兩版,而2008年的第三版改名『Meaningful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明天晚上再去借!  

標籤: mindtools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系列三本書

      週日除到『資訊月』朝聖之外,就是認真看書了!這種三對三的感覺很酷呢!

      首先的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從設計的方法理論與實務的介紹,到建立工作坊來推廣時使用的教材、工作表單,再進一步到使用者評估與訪談的評核發表(就像走到Kirkpatrick 評鑑第四階段的逕寄呢!),總共有三本書: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就是針對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與流程、實踐面加以討論,這是『由美國教育視導與課程發展協會(ASCD)大力推廣,全美超過25萬名教師普遍採用的課程設計方法』。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專業發展實用手冊 』,提供在專業發展工作坊時,或是教師平時設計課程中都很適用的工作表單。

     『善用理解的課程設計法 』,是從美國教育視導與課程發展協會的教育顧問經由訪談、調查後所撰寫而成的,探討利用UbD的優點與挑戰,是否對於提昇學生學習成就與落實州及學區課程標準有顯著效果。

      感動於這樣的三書架構,當然不是一開始就預劃好的吧!也不是只有把設計模型交代完畢而已,讓我真的看見『創新擴散與推廣 』歷程與教育脈動喔!

標籤: assure

12歲的天空

      全台灣一屆國中基測考生平均30萬人,那麼,這位許老師與30多個孩子共同打造的『12歲的天空 』,一定比其他人更無限延伸!

      故事從伸東國小五年某班開始的「童年。夢想。勇氣 」專案,導師提出『必須有點難、還要做很久』的挑戰計畫,用兩年的時間拼堆任務積木:畢業旅行、樂於助人、挑戰不可能、一個大計畫、台灣大人物

      『孩子們自己蒐集資料、決定採訪的大人物名單,自己邀約、定題目、採訪,然後寫文章、出書!他們要自己想辦法印書、賣書,然後所得一部分捐給慈善機構,一部分作為畢業旅行的基金。』

      看導師為自己班級的書寫序,還見到那種『沒想到孩子這麼厲害』的欣賞與感動,那麼,是否有更多孩子的厲害與堅持,其實是大人們沒有機會看見(可以多規劃PBL多元合作學習),或是沒有舞台讓孩子們表現(不然在許多不願見到的領域會看到)?想到這般,驅使我也趕緊好好架構『看孩子如何可以....』的設計,在每一次電腦課中,慢慢欣賞他們的試誤學習與體驗、具備視野與胸懷,慢慢打造我們共同迎接的未來。

      註:到他們「童年。夢想。勇氣 」部落格去看,正持續地熱鬧精彩喔!
 

你準備好了嗎?『遠距學習You Got It!』

      教學工作讓自己可以在教、學之間流暢遊走,而數位時代裡,可以遊走的場域更大了。一方面說自己享受著,一方面也要預想『孩子們怎麼看待您提供的教學?』,又或者,『您與孩子們是否從容善用網路機會於教、學當中?』。 K12數位學校的宗旨『協助教師~專業成長 ; 幫助學生~主動學習 ; 陪同家長~永續進修』,提醒我一直想著這些問題。然而,是否帶到水邊,馬兒就一定喝水、或者,知道怎麼喝好水?也許比喻不妥,但我想問的是:學習者自己做好準備了嗎?

     『遠距學習You Got It! 』,提供實用的遠距學習建議,掌握遠距學習的精髓,訴求每個人都該做遠距學習的主人。書裡有許多行動指引與檢核表,提醒自己看看是否藉由遠距學習達到提昇自我的目標。您將會學到:
  *  選擇遠距學習前的自我建設
  *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遠距課程
  *  熟悉遠距教育的教學與學習方式
  *  遠距課程與一般學習的比較
  *  善用遠距課程來提升自己
  *  編制合理的學費預算
  *  時間的組織管理
  *  壓力的排解
  *  和指導老師保持良好溝通
  *  取得家人與同事的支持
  *  擬定學習策略
  *  自我學習的課程評量分析
  *  充滿說服力的寫作
  *  財務管理
  *  運用自如的學習技巧
  *  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  完成課程後的何去何從
  *  使未來職涯更上一層樓

       在看網路進修與教學應用的過程中,實有許多面向必須兼顧,而學習者是核心的服務對象,若學習者有著更佳的動機與準備,相信學習效益、推廣成效都會更好!

標籤: k12 moodle

全美最好的老師與他的56號教室

      一個不喜歡開可能無意義的教師晨會、不喜歡參加通常沒營養的教師進修的人,卻是全美最好的老師 、還獲得美國總統、達賴喇嘛感動推薦,他的『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中譯書,可能是我看過國內推薦人數最多的一本。只因為:您會專注教學到實驗課頭髮不慎起火了還不自覺嗎?這位雷夫老師,就是這樣的人。

      其實上週就買著看了,卻總是感動、感慨地不知從何下筆介紹:他在最小的教室裡,創造出的最大奇蹟!二十五年來,堅守在同一所學校、同一間教室裡,教導同一年齡學生。每天(含假日)早上6點開教室,放學後也讓孩子留校自習,每天孩子都比其他班在校多待了2~3小時,他們在閱讀中培養想像與自信,在老師身教下學會待人處事的胸襟。因為雷夫老師認為『成功無捷徑:真正的卓越是靠犧牲、錯誤,以及大量的努力掙來的。』無論是天堂、叢林學校,他都自許為拳擊手,面對不斷地攻擊而堅持到底!書中不時流露出來的『教學思行描述』,也提醒著我~看見身為老師永不可忘的初衷、雖然面對許多挑戰與無奈,當然也有更多的歡笑與自我成長。

      25年恐怕很難都不換教室與任教學年,但早起我可是強項!新學年起,我也要來『與學生晨讀、玩樂器(還想加Google與Lego NXT)』!努力營造出一如曾憲政校長給書本的推薦之辭那種境界 ~讓教室裡每一個學習歷程都能成為一個可以傳講的故事。

      也要逛逛『雷夫老師個人網站』 、『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中文版部落格喔!

       這本『員工不「教」誰之過?:績效導向的全方位教育訓練 』,直指教育訓練的核心批判與思維:

       員工表現不佳,常常是因為不知道上司的預期、不確定自己的權力、不知道該做什麼或做到什麼程度。所以,唯有當員工不知如何勝任工作時,訓練才有意義。
   訓練是最後手段,績效才是目的。

       在教育現場,我們相信專業成長是與時俱進且終生進行中的,即便規劃有相關的研習活動,但仍有賴教師之自我專業期許、社群對話與身處校本脈絡的文化影響。

      書裡許多描述,帶給我許多省思:無論在ict規劃方案或是網路教學方面。尤其在『表現不佳之處,是靠教育訓練才能解決呢?或只是相關成員之間聯繫不足?』,以及『要求訓練目標未達到,是因為講師與學生都不努力,或是規劃訓練活動的人自己沒搞清楚需求?』等等,在在提醒自己是否也犯此疏失,而且,認真地系統觀之後,才能看見教育訓練與現場之需求交相輝映之處。

不可思議的成績進步法

      不可思議的成績進步法 ,從行為科學的角度探討學習方法與學習的持續性,說服我的論述是:

      雖然孩子們各個不同,有其先天與後天的發展狀況,但從學習的生理、心理機制來討論,加上時間與專注力動機等因素來檢視,仍有依科學的『百試不爽』的可重複性才是。本書容重點如下:


1)作者以行動科學成功教導孩子的實例
2)父母親的錯誤觀念
3)孩子課業無法進步的原因
4)行動科學激發孩子學習力的方法
5)如何教導孩子具有思考能力和實踐力

那麼,老師可以藉此再幫上什麼呢?值得好好享受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