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尋找『合作參與研究』的夥伴之建議

      目前在職就讀博士班,曾有個小貪心的想法:若能將學術研究單位的研究能量,與教學現場的豐富精彩結合,相信可以創造雙方更好的對話開展。去年寫的『多元e智慧學習圈 」研究計畫,正是以此初衷為主。

      最早有個想法很單純:每篇論文最後總有未來研究建議,若這些建議可供後續研究者持續開展、或是因而激發研究創意,相信也是原作者樂於協助與合作的吧!我還斗膽與淡江教科所的老師聊過,若有系統地這樣發揮,相信能打響系所名號呢!

      這學期有機會與淡江教科所的在職班學弟妹們分享,也聊及對於教學現場與研究規劃的關聯。對『在職研究生』而言,能在自己服務的現場,找到值得探討的問題,繼以規劃行動加以解決,進而提昇更好的教學品質,應該是好的研究題目發想模式。加上在研究所上課,夥伴們來自不同學校,又有可以對話激盪與合作空間。當然,這都能為我們的服務學校帶入更多的資源與活力才是。

      而一年來在師大資教所學習的體驗後,也想對『一般研究生』在尋找合作參與研究夥伴時,提供一些建議:

*若是看到與你論文題目相似的作者(或內文提及的人事物),不妨google看看,若是現職教師,或許可以禮貌地請教,該會有收穫才是。
*關於實驗進行時間的考量:以小學而言,在寒暑假中,找到合作老師而且可以深談機會應該較多,若是3、5年級者,暑假期間一起設計新學年的合作實驗,因為大多是原班升級,能有更多學生資訊可以整合考量。
*而若是2、4年級部份,不僅面臨暑假後重新編班、換導師,還有領域課程版本是否更換(包括如100課綱調整)的情況,若要針對領域主題設計教學實驗的話,需要掌握的變數就更大了。
*或者,有機會認識教材商的成員,藉由與該版本、年段合作,他們也可能協助您找到合作學校與師生呢!某個程度我們還可以往下想:若不易取得中小學任教機會,國內教材商的數位教材開發與數位學習應用服務,該仍有不錯的發展空間才是。
*我也想過利用教師社群網絡進行交流,大家一起讀paper、一起交流研究甘苦,更給予彼此有力的支持。不過,總還只是想想,或許暑假努力實踐看看。

       想想我自己,也曾是許多論文裡的『參與研究』成員:從研究議題發想交流到專家訪談,或是成為質化訪談個案、教學觀察實驗對象,算算該有十多篇了(呵呵,那我也該精通『被研究方法』了嗎?)。當然,現在自己還要好好寫幾篇才是,大家一起加油!

溜冰、獨輪車、高爾夫

      這兩天的天氣,又讓我想逛冰宮了,回想起來:這可算是我在18歲前,已經有資格當『老師』的運動喔!還記得當時想著『把自己操控身體手腳的感覺』,如何描述得讓對方(小孩、大人都有)了解,或者經由示範、牽引與扶持,讓他們可以逐步學會,繼而享受馳騁冰上的快感。哈哈,有興趣的人,可以私下聯絡喔!

      獨輪車,倒是生平第一次嘗試。光看它的結構,就讓我想到有關平衡感、動力源以及輪轉操控的策略。不過,想再多都沒有比真的踏上、騎過,來得讓身體親自體驗而即時調控。此外,也因為是第一次玩,有個小尷尬...,教我的男孩說得倒是自然乾脆~你要先把『蛋蛋』往上包好,這樣才不會壓得很痛....。好吧,果然有玩就有新體驗。

attachments/201106/6116493583.jpg

      最後是高爾夫球,我也從未玩過(有個裡游士自己的右肩骨異位,不易往左邊擺),但每次見到世界球后曾雅妮 小姐的精彩演出,總也振奮感動起來。另外有兩本書,趁這次加以介紹:

跟著物理學教授3小時學會打高爾夫球

      不只介紹你可以靠著物理學的道理,球桿的使用方式、球的擺置法、球桿的選擇等的pro法。作者還因為想打好高爾夫球而在66歲時由教授職退休呢!

十八洞策略
      作者也是位高爾夫球選手,但此書以18課的整理來呈現這項『內心思維及自信心息息相關』的運動。如作者所言,這個運動可以接觸到球的時間,可說是運動類型中最少的呢(想想籃球、網球你就理解了)!作者也把打球與職場上的演出相對整合,提出有關目標設定、學習練習、時間管理、心象演練等身心人際整合的全面思考。

      果然,運動可以改造大腦 喔!每次出手,都要身心總動員才能精準達陣!


我自己的92共識~Gmail的草稿...

      一早醒來的第一個念頭是~晚上洗衣服,可別再把隨身碟丟進洗衣機 喔!結果....,到了K書中心才發現,口袋裡根本沒放著隨身碟啊!兩天在k書中心裡看看書、打打字,一個Freemind檔案可以有5千多字,但都未成文、只是多節點、多短字句而已(呵呵,你是真的打心酸的喔!)

      既然沒有隨身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利用Gmail草稿留在『雲端』,回家再接續使用。倒是突然撇見多年來的『草稿』,累積竟有92篇了呢!好吧,看看自己這些草稿裡有什麼,有哪些話竟然想說卻未說 ...:

*想回的信沒回(或者該說不想回,但寫了自己的想法)。
*寫給自己看的一些點子、對人事物的批判,壓根兒沒想記出給誰。
*有些是拿捏多種寫法後,只有一種寄出去,其他的就留作參考。
*更有幾封是『氣』到不行的憤怒,但終未送出。現在看來,還能感受當時的情緒激情,但此刻事過境遷,心境也寬廣許多了。

      即便只是草稿,但也總是動過念頭,也有許多是後來真實行動的腳本呢!
      下午逛玩時想到:我到底是怎樣的人呢?若只問自己看著自己寫過的東西:電子報、k12開課、大學塾等~還不錯呢!總有個初衷與共識~我還是我!
      最後,再分享幾個Gmail貼心的提醒:
*寫給某寄件人時,會有『建議加入』提醒,告訴你可能也需要寄給誰嗎?
*若信中內文提到『附件』,最後也會提醒你『真的要準備附件嗎?』
*『研究室』中有『綠色機器人!』,讓人家辨識你是用手機或是電腦在線上(最近就有人問我怎麼都在Gtalk上,其實是因為手機可以無線上網啦!)

attachments/201106/9612408594.jpg

attachments/201106/7327983909.jpg

attachments/201106/8829170939.jpg attachments/201106/7491836595.jpg

       貼完文章才看到這個Google Chrome廣告『一次關閉300個網頁所形成的動畫! 」~看了也讓人會心地感動呢!影片是一群日本大人小孩們每人畫一張圖,利用Chrome來看,等於開了300個網頁,切換成動畫呢!那我也可以把這92篇草稿串接成更大的共識囉!
標籤: gmail chrome

意外與合理

      上回搭火車到基隆 ,以及搭高鐵到高雄 ,都分別在上班後讓兩位學校同事提到『你是不是有到基隆?』、『是不是有搭高鐵,我有看到你耶!』。我除了對這樣的巧合感到意外,但也真的認為合理:我、同事,當時都出現在那裡。
      當我們看到某個新聞時,已是其『經過一段人事時空運作』後的結果。而且我們只看到一小點,事情全貌仍未知有多深廣。你可能猜到我提的是『起雲劑』風波。面對這樣的意外~想都沒想到有人會在食品裡添加DEHP,繼而衍生全民與國際對台灣食品安全的疑慮,這卻是合理必然的後果了。
      同樣地,對於某些人說出某些話,我們可能感到意外:這樣的衝突感來自於他的身份與此話語的相稱性,以及我們對他的印象,認為不致如此表達。不過,若是進一步考量其說話之際,想達成哪些目的?讓攸關自身或全民利害與否朝希望的方向開展,我們也就能地理解他們為何這樣說了。
      楊技正謙沖自認『合理』地盡本分做事,卻為她自己與全體國民帶來『意外』的人生與健康改變。食品業者是否自己進行原物料檢驗,平時我們沒特別關注,但也大致是『合理』地認定吧!當然,有業者『意外』地認為自己也是受害者。這些都讓我開始對自己習於認定的合理或意外加以懷疑、批判檢視。

      連續兩期的商業周刊 ,更讓我對這種在同一件事的合理到意外,或是跨界事物的合理與意外,有更深的批判思考機會:
      何飛鵬先生從以往苦口婆心勸進年青人,改以嚴厲口吻對政府與社會提出警語:『從卸責到當責的政府組織改造建言』、『台灣社會集體失智』。而公孫策先生也是以『黑心,在誰胸中?』、『有了警覺,就該行動』兩篇評論『雞婆地』對大家耳提面命。當然,更不要說上期封面主題『一毛錢陪上台灣製造,每口食物都成賭注』到這期『全球最會賺錢公司:新加坡』的諷刺與警示了。

      從意外發生,我們也看看政府、業者、媒體、消費者的合理思考與行動。
      政府也由總統和行政院長親自進行一個『監督銷毀塑化劑污染食品』的動作….。呵呵,有沒有合理地看習慣這種意外的寫法?看中時社論『塑化世界需要庶民版資訊 』,我合理地希望藉由一次意外帶給我們的事後諸葛智慧,讓政府與企業、媒體、全體國民,能齊心合力建構起讓人安心、信任的解決方案~這點,絕對不能再有壞消息的意外出現!

工作記憶模型與多重表徵

      之前我曾畫過也口述『認知、記憶系統介紹 』,最近又看到一些工作記憶模型與多重表徵的概念圖像,讓我獲得許多啟發。

*工作記憶:The EPIC Architecture彩圖pdf下載

      把大腦的視、聽覺輸入與口語、肢體運動輸出做了和電腦任務環境加以連結,這樣來看多點觸控,也可以多點想法喔!

attachments/201106/2217299615.jpg

*工作記憶:訊息過程處理的書桌比喻(引用自『How the Brain Learns 』)

      很直觀地利用環境訊息、書桌、書庫的呈現,把大腦工作記憶的訊息處理模式與外部訊息、內部經驗做個統整呢!

attachments/201106/5003028907.jpg

*多重表徵的共享脈絡(Shared Context),引用自『Learning with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無論是自己所見所想的內外詮釋,或是人際溝通、使用ICT的策略,都可以朝此目標邁進呢!

attachments/201106/5468750930.jpg


      接著來耍寶一番:

      有沒有很像呢?呵呵~

attachments/201106/7111067825.jpg attachments/201106/3248568582.jpg

      我還看過一個關於大腦皮層皺摺與神經元連結的比喻:像個印滿字而揉成一團的報紙~可以瞬間產生靈感,也可能久憶不起曾記得的東西...

      我發現自己還是容易想太多,偏好這種『大桌面』檢視(把上一本筆記格本的主題寫作印出來攤看),不過也終於簡單地把魔術方塊和ASSURE做了一番整合喔!

attachments/201106/6433348467.jpg attachments/201106/2429391940.jpg attachments/201106/2668051289.jpg

wii、吉他、火車頭

      這篇寫三個『今日體驗』包括wii、吉他與火車頭。

      我的wii,在昨天第一次與三只手把結合(我自己只有一只,另兩只是孩子帶來共襄盛舉的)。呵呵,這樣正好每個小組可以上台合奏一次。不過,今天把wii開機時,竟出現亂跳的畫面(只剩我自己的手把而已)?試了幾次以為是光碟的讀寫頭壞了。放學後拿到光華商場檢查後,店家還幫我測試~應該是手把的『+』按鍵壞了(就是wii music裡換樂器的按鈕),呵呵,他還『模擬示範』給我看呢!還好還好,又快樂地把wii帶回家。另外,看到wii2即將上市,增加了6吋平板應用,將是個新體驗吧!

attachments/201106/5522226257.jpg attachments/201106/1275061470.jpg

      吉他,在最近上自然課都有用上,今天心血來潮,把玩具即他放在不倒翁手上做個組合,因為重心不穩,就從後脖子又把它綁在地球儀上,很可愛吧!而且,第七節上課時開google首頁,竟有個電吉他logo耶!原來是紀念電吉他之父 Les Paul 的96歲誕辰。滑鼠滑過就可以彈出聲音喔!我回家再試了手機~完全沒有反應,而iPad,可以看見有變色彈動,但無法發出聲音。沒關係,用電腦、滑鼠玩起來就很過癮了。

attachments/201106/9985051691.jpg attachments/201106/6184966432.jpg


      最後是火車頭。上次到高雄,到歷史博物館看『高雄林港線動態鐵到場景模型展 』,高雄火車站也有『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模型櫥窗,接著回到台北的228公園,拍『騰雲號』火車頭,而今天路過台北車站時,正巧也有慶祝124週年鐵路節的『陶瓷蒸氣火車特展』呢!

attachments/201106/1450457094.jpg attachments/201106/1909224368.jpg attachments/201106/3174559236.jpg

attachments/201106/7988716157.jpg

attachments/201106/2517663462.jpg attachments/201106/8829741188.jpg attachments/201106/0107553577.jpg


      很有意思的『相對觀想玩』吧!

標籤: wii google

Mobil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今天看iCloud 新聞,我也認真想,也該能好好打造iCalssroom才是~香港真有個『iclassroom - 互動學習頻道 』喔!找一些相關資料,我喜歡這個詞『Mobile Educational Technology~行動式教育科技』。以下先以Moodle當參照:

      Moodle主機,可以裝在手機上嗎?這裡有段影片『Moodle install on an iPhone Server 』。以及,利用手機瀏覽器或是app,與Moodle可以怎樣結合?在官網有個『moodle2mobile project (M2M)

      再來,是因為看到這篇『Poodle:a course-management system for mobile phones 』,兩位作者從行動教育、行動網頁科技談起,到Moodle的應用、小螢幕顯示的考量等問題,提出『Poodle: A CMS for mobile phones』。兩位作者也曾合寫『Mobil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我也借來當篇名。我還查了一下『poodle 』,原來是狗的品種名呢,有趣!

      正巧播著華視新聞雜誌介紹『生活未來事~APP生活革命』,不只介紹憤怒鳥的發跡故事,還介紹國人研發的『砸手機量身高』,或是『飛吻傳情』(不嘴砲工作室 )、或是素人創作家、開補習班教人使用APPs.....呵呵,這都是讓人期待的另類台灣奇蹟呢!

18、43,25~電影篇:變蠅人與X戰警

      一次看25年的人生跨度回憶,很過癮呢!

      18歲,附中畢業,到師大唸書,成為現在身為老師的初始基礎。
      43歲,民國百年,任教20年(不過,因為曾離職一年,所以今年可當『新北市10年資深教師』),哈~。

      一個多月來想寫『18、43,25』這個主題,發想許多關聯與方向,慢慢又有許多交集想連結起來:

      遠見雜誌六月專刊『看見台灣進步100』,創刊25年。
      車諾比核災,今年25週年。

      自己的『北北基平行玩 』、到高雄加開『相對觀想玩』版 ,都是在這樣的混搭心思中寫成的文章。

      昨天,先有著『隨身碟失蹤記 』的驚嚇,又沉浸於想像25年前附中畢業的6月6日那天,也是走在這個館前路、新公園、k書中心附近的馬路上,讓我可以在早上整理好更詳細的大綱後,才去看早場的『X戰警:第一戰 」,進場前,我還以為是外星人之類的科幻片,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早有十年以上的『X戰警 』系列影片了,而且是以『突變→演化』的特異功能人類為主角群。

       所以,決定先把電影的觀後體驗拿來『相對觀想玩』一番。

      我從附中直升師大,除了術科科系(音樂、美術、體育)不能選之外,都可以自由選讀。當時掙扎著生物與資訊系。25年前的電腦課,沒有滑鼠,單色螢幕,指令式上課,我也很沒興趣。而又有著附中人的『狂』~想研究不是人做出來的,所以,就唸生物系了。

       那時看了『變蠅人 』,雖知只是電影,而也讓自己深思了可能的人類基因未來應用(人類基因圖譜 於西元2000完成定序)。
      但這次看的『X戰警:第一戰 」,等於把『X戰警 」系列影片的初始緣由做了一番交代,讓我這個第一次看的人,一方面有個比較相隔25年後,看變蠅人與X戰警影片裡描述人類基因突變後的演化,以及對超自然力的展現:讀心與意念操控、時間暫停、時空物體瞬移的想像,能夠做一番比對。

      另外,也可以從相隔十多年的電影表現手法,與當今科學發展的趨合程度,做一番自由跳躍地玩想喔!晚上到漫畫、DVD租借店把整系列『X戰警」影片租回家,哈哈,第一片還是VCD的呢!
      回顧當年『想研究不是人做出來的』之年少輕狂,現在,在數位學習的研究上,無論是大腦、教學、ICT應用上,我也更有興趣地看『人,到底應該、可以、想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