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推廣與擴散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記得第一次搭飛機、打手機與玩電腦、連上網路的體驗嗎?「這是怎麼一回事啊!」曾幾何時,這些新奇事物已成為生活基本、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了。

  「創新推廣與擴散」,針對創新事物在人類社會中,引發普及應用或遭遇瓶頸的議題,提出系統化思考模型。

  創新事物,可能是觀念或物體,只要採用的個人或組織認為它是新的,或是從未接觸過的事物,都可以稱為創新事物。

  創新事物有五項特質,依其程度與表現機會,相對影響此創新事物的推廣應用效益:

相對優勢:是否比既有事物或制度有明顯好用或便利、便宜等優勢?
相容性:與既有事物或制度有相當的近似嗎?容易轉換或必須付出
    昂貴代價才能轉用?
複雜性:容易操作或複雜困難,將影響使用者意願。
可試用性:有機會嘗試並獲得立即體驗嗎?
可觀察性:可以看見明顯效益嗎?

  從個人是否接受的角度來看,自己將歷經決策的五個階段:

認知:知道此事物的存在,有機會與意願可以嘗試。
說服:對此事物的感覺,若被勸說或自願接受,即處於說服階段。
決策:可能是自己試用後,或者觀摩他人的成功經驗,決定採用與接
   納。
實施:實施過程中,如何取得、學會與發揮創新事物的功效,是一段
   個人親身的體驗,既而改變自己對傳統和創新事物之間的觀念
   改變。
確認:此時即為個人決定對創新事物的評價與後續接納與否階段,並         
   非全面接受或否定,而是自身形成的一個價值觀。

  社會是由眾人組成的,可能是小團體或大社群,在每個個體不同的訊息接受時機、決策階段中交互激盪,造成社會或組織中針對這項創新事物的採納程度,大約分成五種類型:

  創新者、早期採納、早期大多數、後期大多數、固守不動者,往往在群體裡這些類型成員的比例不同,或者角色轉換的速率不一,決定了該項創新事物推廣運用的成敗。

  推廣與擴散,乃是指針對人際傳播的各種機會,此項創新事物在社會體系成員間訊息交流與相互影響的過程,而過程,即是指在一段時間之內達成的程度,可能看待個人決策階段,或者社會成員的組成比例。

  仔細觀察上述模型,回想教育場域的相關議題:可能是科技設備的選用,可能是網路進修研習系統、校務行政系統的發展與推廣,或是如課程改革、資訊融入教學、敎師評鑑的教學創新觀念,都 可以利用上述模型進行系統化思考,在研發、宣導與執行、評鑑的各階段,
研擬最佳行動方案,以促成更好的教學品質。

  新,不一定好,但沒思考認真比較過,就不能一味崇拜或否定!

< 圖文:張原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