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資訊種子的萌芽

  由教育部電算中心主導,協助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資訊種子學校』計畫
,全國分北中南東四區辦理,由學者專家與各縣市敎育局合作協助各種子學校
,目前多已執行至觀摩與推廣階段。

  筆者於上週參訪本縣大觀國小與中山國中,以下簡介兩校的做法與分享:

  大觀國小以領域種子教師研發,呈現有低年級閱讀教學、英語教學、校園植物教學與鄉土教學四大主題、涵蓋各年段與領域應用,同時提出「教學資源整合平台建置」的構想計畫,相關資訊請參考該校資訊融入教學網

  中山國中由全校數學老師參與,發展動態幾何GSP(Geometer's Sketchpad)工具軟體應用,藉由研習與校內同儕互動,分工並分配主題,產出數學教案與動畫、簡報,以及教學觀摩影片光碟。在教學時輔以筆記型電腦與單槍投影機,呈現幾何圖形的動態變化與原理呈現
,讓學生有更具體的思考參照與動手嘗試的機會。

  種子學校目標及任務如下:

    ◎發展資訊融入教學推動模式
    ◎建立九年一貫課程教材相關之主題特色領域
    ◎負責辦理資訊融入教學相關之教學觀摩活動
    ◎輔導其他學校推行資訊融入教學
    ◎蒐集與整理教學素材及網路學習資源

  「設備不足」與「教學準備時間有限」,普遍是各校在推動資訊融入教學時的兩大瓶頸,看看班級電腦應用的輸出設備即可得知:轉換訊號到電視輸出時,孩子仰頸瞇眼的畫面,您一定有所不忍;若能運用光源效果良好的單槍投影機,資訊融入教學的助益與展現,從孩子的笑臉就可以看見。

  而教學準備時間不足,也受到設備不足的連帶效應,同時更少了讓學生親自動手的機會。老師感受設備與時間不足的原因,多源自教育經費的短缺,筆者還是以「薰衣草的渴望」報導中的話來解讀:「
老師對教學的熱愛與奉獻,雖絕非要有好的設備才能盡展教學精采,卻也絕無法在設備不足時享盡數位科技對教學的輔助,不僅等待,更渴望能實現....」。也再看看「萬萬能不能」裡的感觸:『「窮則變,變則通」誠可以因應解決,但,若能不窮,教學e化貢獻與應用更為萬能!』

  缺憾與感觸想想就好,還是不必氣餒,有許多可著力處:本縣的21所種子學校,未來還要將各校的資訊融入教學推動模式、輔導合作學校的歷程,再做一次「Know How」的後設分析與流程淬鍊,給予其他學校更多的示範和創意激盪;同時藉由具有特色的教學素材和網路學習資源的彙整,進一步發揮分製共享、資訊隨手得的資訊融入教學願景。

  種子既萌芽,就要她花開果甜!

< 圖文:張原禎 >